首页 -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 投资攻略 - 正文

国外盛行的P2P机构投资者 能在中国扎根吗?

来源:网贷之家 2015-05-19 13:33:3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一、多重因素催生P2P机构投资者

“冰与火”的行业背景

P2P借贷2005年诞生于英国,自2007年引入中国后便一直收获较高关注度,摸索发展中演绎着“冰与火”之歌。一方面,融资高潮持续上升:国内已有30余家P2P借贷平台获得千万级以上的战略投资,包括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红杉资本、软银中国、盛大投资、联想之星等著名公司参与其中;此外,平安集团、熊猫烟花、58同城、搜房网等著名公司也开始布局P2P借贷。另一方面,舆情话题频发:河北融投控股倒闭,牵涉业内大批P2P平台;保监会发声明警示P2P行业乱象;截至2015年4月,已查出问题平台近600家,大多涉嫌跑路、提现困难。监管政策的不落地等种种因素预示着P2P行业仍将在冰与火中挣扎。

投资人的心何处安放

截至2014年12月,2014年年交易金额500亿余元,有效投资人110万左右。现存的平台一方面增加了普通出借人的理财渠道,另一方面给出借人也带来了诸多困惑与不便。主要体现为:①怕——P2P行业准入门槛低,不法分子通常在监管政策空白期开办P2P网站,伪造信息骗取资金之后携款潜逃;②累——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在千余家平台抉择;分散投资后的账户管理和抢标困难;③不甘心——P2P行业满眼尽是繁华,“宝”类产品收益却差强人意,很多平台收益超15%,却无法识别项目风险;④大平台危机——单一平台可能潜在巨大风险,需在具备在各个平台间分散投资的能力;⑤流动性问题——一般P2P借贷平台都存在一定封闭期或借款期限,存在日后自身急用及平台持续跟踪双重难点。

平台运营压力重重

大量的创业资金和创业群体涌入P2P借贷行业,部分大型P2P平台逐渐形成行业垄断,特别是资金端的垄断。此种情况势必会给一般P2P平台经营者带来一定压力,重点表现为放款人的缺乏。在目前已有1400余家平台的前提下,陆续会有大量新成立的平台,即使给出20%以上的利率也依旧缺乏投资人。平台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宣传,行业基本认识是宣传好一家P2P借贷平台,其费用高达500万元以上。

基于“冰与火”的行业背景,出借人面临的出借不方便、操作困难、风险识别能力脆弱等问题,平台运营者的宣传费用较高的问题,P2P平台单体抗系统性风险弱的问题,P2P借贷市场上亟需专业的投资机构,由此催生出了P2P机构投资者。

二、国外P2P机构投资者的运作模式

由于获得了SEC认证,目前美国P2P平台所交易的债权均为证券资产,投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①直接投资模式;②单平台投资模式;③投资基金模式。

1. 机构投资直接投资模式

个人投资者将资金投资给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运用自动投标软件筛选投资于P2P平台的标的,即购买平台提供的收益权凭证,定期收到借款人的还款,再按照协议支付给个人投资者资金报酬。

2. 单平台投资模式

作为Lending Club旗下的全资子公司,LC Advisor投资管理公司于2010年11月成立, 2014年12月12日上市,市值为85亿美元,是美国的第五大互联网公司。美国的个人无抵押贷款利率是15~25%,投资人能够在LC上的平均收益率是13.98%。LC Advisor模式就是个人投资者将资金投入给机构投资者进行管理,善于逐利的机构投资者将这些资金投资于LC Advisor下的两个基金,BBF基金和CCF基金,分别投资于36、60个月期限,等级为B、C、D贷款和36个月期限,等级为A、B贷款。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满足Lending Club线上的借款需求,基金与借款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3. 投资基金模式

混合投资模式于2012年左右开始萌芽与发展,代表有SymLend、P2P Global Investments、Eaglewood Capital Management等机构,专门为机构投资人和个体投资人提供P2P投资管理服务。其一般模式是从P2P平台购买批量打包的债权,然后售卖给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其核心技术在于通过对大量P2P债权项目的量化分析,对优质债权项目进行选择,获取超过P2P借贷市场平均预期回报的收益水平。P2P投资基金的存在建立在其项目甄别的专业性上。

图表 1 单平台投资模式VS混合投资模式

三、中国机构投资者为何姗姗来迟?

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中国的P2P市场还没有出现机构投资者唱主角的状况。虽然曾经出现过P2P借贷组团的现象,但后来也因为一些风险和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逐渐消失。专业投资者的缺失不仅与市场的成熟度有关,也与国内目前的法律环境密不可分。

究其中国机构投资者面临的现状,困境之一是能做而不做,即受限于管理资产计划和信托计划、成本与收益并不匹配等中国特色。困境之二是想做而不敢做,束缚于中国情境下的监管和法律框架,国内P2P的发展面临多种束缚,不一定能发展得顺利,创业者始终处于观望状态。进而开始出现研究界呼吁,实操界创业者和企业家积极尝试,机构投资者便顺势诞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