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专家:大宗商品供应侧改革持续至少2-4年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朱贤佳 2016-01-08 12:55: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生意社8日在2016年度大宗商品市场高峰论坛发布的《2015-2016中国大宗商品价值链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大宗商品产能过剩问题依旧突出,从国内看,近8成商品对应产能存在过剩现象;从国际看,超7成商品对应产能存过剩现象。

以甲醇为例,2015年国内甲醇产能6970万吨,1-11月份产量 3591.39万吨,产能利用率仅有51%。其2015年国际产能1.2亿吨,全球产量6630万吨,产能利用率也仅有55%。

报告同时显示,2015年大宗商品去库存、去产能成绩并不理想,66%的大宗商品对应产能增加,57%的大宗商品对应库存减少。

从需求端看,报告显示,2015年91%的大宗商品GDP较2014年缩水。究其原因,9成大宗商品均价下跌,超6成大宗商品表观消费量减少。

一方面,消费“需求”在缩水,另一方面,产能、库存难“双降”,供应侧压力不减。对此,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CDRC核心专家刘心田,当前国内、国际的大宗商品产能过剩问题均非常突出,供应侧改革刻不容缓。

他认为,目前应需要警惕大宗商品的输入性过剩。从全球大宗商品的产能布局、消费布局来看,中国都是主战场。即便是在中国产能过剩的商品,国外竞争者仍不惜以打价格战的方式向中国“倾销”,这也是大宗商品价格屡跌不止的原因之一。在产能问题上,并不只是中国是个“胖子”,美、加、澳等也都体重失衡。谁能先减肥瘦身,谁就能先回归健康。

不过,由于2015年大宗商品去库存、去产能战绩难言理想,刘心田认为,2016年去库存、去产能仍存挑战。其中,低库存将成为新常态,但去产能不会一蹴而就。他认为,2016的去产能首先要做到增量的“刹车”,即新开工项目的控制;其次要釜底抽薪的把落后产能去掉;最后是新旧产能的有机整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4年,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刘心田预测,中国的供应侧改革以及全球的去产能化都将持续至少2-4年,才能瘦身成功。期间的反弹或困扰市场,且中国作为主战场,输入性过剩问题短时间难以缓解。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