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8日在2016年度大宗商品市场高峰论坛发布的《2015-2016中国大宗商品价值链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大宗商品产能过剩问题依旧突出,从国内看,近8成商品对应产能存在过剩现象;从国际看,超7成商品对应产能存过剩现象。
以甲醇为例,2015年国内甲醇产能6970万吨,1-11月份产量 3591.39万吨,产能利用率仅有51%。其2015年国际产能1.2亿吨,全球产量6630万吨,产能利用率也仅有55%。
报告同时显示,2015年大宗商品去库存、去产能成绩并不理想,66%的大宗商品对应产能增加,57%的大宗商品对应库存减少。
从需求端看,报告显示,2015年91%的大宗商品GDP较2014年缩水。究其原因,9成大宗商品均价下跌,超6成大宗商品表观消费量减少。
一方面,消费“需求”在缩水,另一方面,产能、库存难“双降”,供应侧压力不减。对此,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CDRC核心专家刘心田,当前国内、国际的大宗商品产能过剩问题均非常突出,供应侧改革刻不容缓。
他认为,目前应需要警惕大宗商品的输入性过剩。从全球大宗商品的产能布局、消费布局来看,中国都是主战场。即便是在中国产能过剩的商品,国外竞争者仍不惜以打价格战的方式向中国“倾销”,这也是大宗商品价格屡跌不止的原因之一。在产能问题上,并不只是中国是个“胖子”,美、加、澳等也都体重失衡。谁能先减肥瘦身,谁就能先回归健康。
不过,由于2015年大宗商品去库存、去产能战绩难言理想,刘心田认为,2016年去库存、去产能仍存挑战。其中,低库存将成为新常态,但去产能不会一蹴而就。他认为,2016的去产能首先要做到增量的“刹车”,即新开工项目的控制;其次要釜底抽薪的把落后产能去掉;最后是新旧产能的有机整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4年,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刘心田预测,中国的供应侧改革以及全球的去产能化都将持续至少2-4年,才能瘦身成功。期间的反弹或困扰市场,且中国作为主战场,输入性过剩问题短时间难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