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张五常曾在一本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有一天,他的导师带领他和其他同学去一个无人岛,让他们计量海滩上某一块石头的重量和体积,而他们没有带任何计量工具。这怎么能计量呢?其实,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什么计量单位,所有的尺度都是人类编制出来的。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量化,而且被重复量化、衍生量化,于是本应该便于认清事物面目的计量工具,有时反而掩盖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者被颠倒了。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被各种指标迷惑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尤其是被分母迷惑。
1、一个最典型的案例:被平均
其实,认清被分母迷惑的投资者也不在少数。比如,谈到个人收入,很多人会感慨,自己的收入要低于官方公布的平均数,自己被平均了。
我是从2014年的年末开始,就开始关注A股市盈率的中位数,并在次年1月份发表了《估值偏高、经济下行背景下的牛市逻辑》,发现截止15年1月20日,尽管沪深300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2.6倍,但深沪主板的市盈率中位数已经高达42.3倍。之后,发现到了2015年的年末,所有A股的市盈率中位数已经超过90倍。
但美国的标普500,无论是市盈率的中位数还是平均数,都是20倍。说明人家毕竟是成熟市场,估值呈现正态分布。中国是银行大市值、高收益,很多中小市值股票的PE都被平均了。
被平均的案例真是太多了。比如,说某个行业很有发展前景,分析师们就会把美国的人均消费额与中国做比较。但若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要达到美国水平,则全球的石油就不够用了。
又如,有人会说,温州的人均GDP要低于浙江平均水平,所以温州的房价是虚高的。但他有没有想过,温州人很多人是外出做大老板,给别的地方贡献GDP了,但把收入汇到温州,故温州的人均GNP很高啊。
所以,我们不要被那些看似有道理,实则不合理的数据说迷惑。
2、GDP作为分母常会骗人
以GDP作为分母的指标很多,如负债率、证券化率、总储蓄率等。因为GDP这个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所以,其失真度一直是被热议的。既然如此,在用的时候还是要思考一下,这对于你的判断逻辑有没有影响。
比如,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是GDP增速领先于世界,GDP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但实际上很少人去考虑,GDP世界第二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超过美国的,企业的资产总规模与负债总规模也是超过美国的,M2的规模也是远超美国的。因此,中国企业的ROE很低,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美国的一半。所以中国为GDP所付出的代价很大。
有的时候,分母与分子一起合谋骗人。比如,中国的证券化率分母是GDP,分子是股票总市值,中国的证券化率远低于美国和其他成熟市场。那你是否就可以得出中国的股票还可以继续上涨的结论呢?
股票市值是股价乘以股数,如果股份数量少,即便股价高,其市值也不会大。截止1月15日,A股的证券化率约为67%,美国则大部分时间在100%以上。
但问题是中国的股票发行是受管制的,在过去21年中,先后有9次暂停新股发行。而美国等成熟市场是开放的。故不能把一个受管制的股市的证券化率与成熟市场作简单比较。
3、如何避免被分母迷惑:认清大趋势
在过去15年中,重配房地产应该是最为成功的投资方式之一。但不少人对于持续上涨的房价提出质疑,认为房价过高,不值得投资。其依据就是房价收入比,或房价租金比。比如,上海的房价这个数据不会骗人,但作为分母的收入,却容易骗人。
因为是全国的有钱人到上海来买房,你就不能用上海人的收入作为上海房价的分母,而是上海人与外地购房者的加权平均收入。更何况官方公布的收入是不含灰色收入的。
同样,房价租金比相当于股市里的市盈率,50倍的房价租金比意味着租金回报率只有2%。你觉得投资房地产不划算?但问题是,你买房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房价升值收益还是租金?如果是前者,那你就不用考虑租金了。
过去15年的最大教训就是,房价一直涨,租金一直低。租金低的原因是因为房价涨。
在人民币贬值趋势形成的今天,很多人准备去海外配置资产,其中房地产是首选。但发现很多人还是会把房价租金比当做投资的重要依据。
那么,我觉得需要反思的是,如果你在国内是因为看到房价租金比过高而放弃了购房念头,那么,到国外购房就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海外不少地方的房价租金比很低,就是因为房价下跌的缘故。房价下跌原因是因为当地人口在老龄化,在减少。所以,投资应该选择未来人口会不断流入的城市,所谓流动创造价值。
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房价之所以一升再升,就是因为一轮又一轮的人口流入。在海外投资,同样还是要选择未来移民会不断集聚的地方,尽管这些地方的房地产“市盈率”已经很高了,但成长性却是更重要的指标。
投资的本源是什么?一起回到张五常所提到的无人岛上,回到问题的原点,这样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就不会被各种数据和指标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