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私企一枝独秀 通缩预期致增幅下滑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15年工业利润的数据报告,称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5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

从公司类型来看,除私营企业实现正数增长(3.7%)外,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总额均出现下降。

民营工业经济能否在工业换挡期力挽狂澜,成为“新起之秀”,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消费繁荣助力轻工业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绝大部分属性的企业均出现利润下滑。

2015年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944亿元,比上年下降21.9%;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7.5亿元,下降2.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981.4亿元,下降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726.1亿元,下降1.5%。

唯一出现正增长——私营企业,在2015年实现利润总额23221.6亿元,增长3.7%。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从需求因素和价格因素看待问题。

“主要原因是与行业分布有关。大部分国企主要分布在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下滑对这些企业利润有非常大的负面冲击,越是上游,国企家数占比越大,民营企业越少。而轻工业譬如纺织行业等,距离居民终端消费近,使得轻工业上民营经济占比较多,而中国2015年以来的消费指数并不算差,如果排除通缩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消费增长仍然可观,消费的繁荣可以反映出民营工业经济良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对2015年10月以来工业领域的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统计,预告称2015年业绩可能会出现亏损或者下滑的上市公司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该类公司有67家;其次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58家、“专用设备制造业”57家。

已经预告业绩下滑/亏损的上市公司共涉及35个工业细分领域,若比较国企工业与民营工业业绩表现,有17个行业里,国企下滑/亏损的情况多于民营企业,占比48.5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体现两者差异尤为突出,地方国有企业亏损/下降占比6.84%、中央国有企业占比5.19%、民营企业则占比3.08%。

反之,仅有4个行业出现民营企业的亏损/下滑要更多,它们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仅为11.43%。

“从价格指数来看,PMI指数每月下滑幅度较大;而CPI指数则基本呈现正数,表现平稳。中国经济目前处在通缩状态,通缩主要发生在中上游,通缩压力对轻工业的影响相对较小。”林采宜表示。

民营工业经济如何超越?

尽管私营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2015年每月持续保持正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自8月以来累计增速每月放缓,从8月的7.3%降至12月3.7%。

相比来看,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2015年以来呈现负增长,但降幅有收窄迹象,从2月的-37%提升至12月的-21.90%。

林采宜分析指出,国企工业利润降幅收窄与去产能政策有关。“去产能会导致大型规模化工业的总量增幅下降,但利润恰恰会复苏。产能去化越多,企业活下来的空间也越大。”

而对下游轻工业的增幅下降,她表示与目前的通缩预期有关。“CPI指数越来越小,如果剔除食品,非食品CPI指数是下行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么民营企业工业是否会成为工业换挡期的主导力量。

林采宜表示,“我觉得国企工业的主导地位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维持。现代化工业需要研发能力,而研发则需要资金投入;我们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保护不够严谨,民营在这些方面与国企相比有劣势。”

深圳一名做二级市场投资的中型私募董事长,近年来一直寻找工业4.0下细分领域中好标的。他认为民营企业工业经济增幅“跑赢”其他类型企业,一定是趋势。

“国企在面临去产能,供给侧改革一定程度上就是做‘去产能’,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的过程,重组过程也是‘去杠杆’的过程,最终增加有效供给。‘供给’是否为‘有效供给’,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民企在这方面会显得更敏捷。”

“当然国企杠杆还没去完,要想让民企打‘翻身仗’需要过程。这就要看国企改革的速度,从长期来看,国企和民企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使得融合度会增加,这是一个趋势。”该私募董事长表示。

多名投行人士向记者反映,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趋势下,无论是IPO抑或并购重组,他们多关注工业4.0项目,因为这代表未来的方向。

上海一名保代表示,“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寻求转型,譬如智能制造、物联网等,这里面会产生很多核心技术,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这是我们主要寻找的项目,这些项目同时引来资本追逐。民营企业只要发展思路清晰,因为机制灵活更容易实现‘转身’。”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