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今年影视业并购案同比减少10%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谢若琳 2016-05-25 08:59: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量缩价涨并购总额仍破600亿元大关

2016年以来,影视行业扩张的脚步略有放缓,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影视行业并购案同比减少10%,数量下滑的同时价格却依然高挺,相关并购总额同比增长了182.64%。

对于价涨量缩的原因,有分析师认为,其一是由于优质资源和一线明星短缺,市场哄抬价格;其二是因为泡沫已经膨胀,还未进入的资本预期降温,转为观望的姿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伴随着高溢价的标的公司是否“货真价实”,业绩承诺能否达标?

今年影视行业并购达600亿元

Wind数据统计,2016年以来,按照Wind行业分类,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并购事件高达68起,同比减少40.35%,涉及金额641.75万,同比增长71.23%。在细分领域中,电影娱乐类上市公司堪称收购“主力”。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电影娱乐类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共计45起,同比减少10%,涉及金额高达608.94亿元,同比增长182.64%。

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并购已经呈现下滑态势,但是从价格上看,标的公司水涨船高,行业并购总额直线飙升。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此前,有传言说证监会将终止影视行业并购,虽然传言已经澄清,但是也能看得出来,市场对于影视公司的高估值、高溢价存在担忧。“影视行业虽然被视作高回报行业,但其本身存在较高的风险性。2015年拍摄完成的420多部电视剧、近700部电影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影片可以公开发行,而票房‘黑马’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作品结束拍摄后就直接进入库存,自此难见天日。”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高估值不代表高风险。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表示,“只有高速发展、繁荣的行业,才会出现泡沫,所以影视行业出现资本泡沫也算是正常现象。有泡沫不代表这个行业很糟糕,只能反映出这个行业是热点,有很多资本涌入。”

业绩承诺七成达标

实际上,2014年开始,影视行业就“起风了”。《证券日报:文化行业白皮书》曾梳理过,2014年,文化行业并购平均6天1起;2015年,文化行业并购平均2天1起。可以说,影视公司大举扩张已经成为常态。

回顾以往的并购案例,虽然大部分都签署了对赌协议,但是业绩承诺往往是“看上去很美”,实际兑现的时候却“险象环生”。有媒体根据年报披露统计,2015年,影视并购业绩承诺足额完成率只有71%,其中,摩天轮与蓝色火焰只能说是“踩线过关”。

《证券日报》记者在华录百纳年报披露后,就曾在报道《华录百纳被指偷换概念子公司业绩未达对赌承诺》中指出,2014年,华录百纳曾斥资25亿元收购蓝色火焰,这笔买卖溢价671.38%。同时,双方签订《盈利补偿协议》,蓝色火焰承诺2014年、2015年、2016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亿元、2.5亿元、3.13亿元。但是华录百纳却表示,2014年-2015年期间,蓝色火焰累计实现净利润超过预期4.5亿元。

上述分析师指出,公司并购的时候,为了争取一个高估值,都会把业绩承诺数额提高,至于是否能完成,那也都是后话,即使实际完成不了,像华录百纳这样,用“累积完成”的文字描述,也能够蒙混过关。

以往公司的表现欠佳,也使得投资者更加疑惑,那么影视公司给出的高估值、高溢价,会不会成为一个“坑”?尤其是最近,乐视影业拟携大批低价入资的明星股东进入上市公司,唐德影视拟高价收购范冰冰的“空壳公司”,不禁让人担忧,高额的业绩承诺真能实现么?

对此,彭侃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星的高估值是市场决定的,“对于市场来说,明星是有号召力的,可以说明星是影视作品的支柱,所以他们有底气要出高额回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