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地方行动:主打基建和科技创新
随着地方供给侧改革落实方案陆续出台,浙江、广东等多个省份日前也出台了“补短板”具体行动计划。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各省在“补短板”时普遍将发力点放在基建、科技创新等方面。
其中,基建侧重交通、环保、新型城镇化和民生等领域。未来三到五年,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为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而投入的资金规模均在万亿以上。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是各地“补短板”的最大亮点,多省将科技创新视为需要补齐的“第一短板”。
补基建短板:多省启动万亿投资计划
作为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补短板”是各地工作重点,近期多省相继出台行动计划。就具体领域而言,各地均侧重交通、环保、新型城镇化和民生等领域。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占据“大头”。
5月27日,广东省发改委印发《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重大项目表》,将广东省补短板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经分解,补短板重大项目共18项,总投资2.25万亿元,2016—2018年计划投资1.08万亿元。
浙江也已展开行动。5月上旬,《浙江省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重点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三大发展短板。
福建此前举行了补短板项目发布及融资对接会,推介了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民生等四大领域的补短板重点项目2000多个,合计总投资1.06万亿元。
上证报记者梳理各地公开资料发现,未来三到五年,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为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而投入的资金规模均在万亿以上。
比如,浙江总投资近万亿元的综合交通规划已基本确定,该省交通部门正抓紧把补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的任务全部转化为一个个具体项目。
据该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交通部门梳理了100个重大项目,其中铁路方面,“十三五”投资5000亿元,重点推进九景衢铁路、杭黄铁路、金甬铁路、杭州地铁、宁波地铁等32个重大项目。
在广东补短板重大项目表中,交通网络工程体量最大,三年内计划投资5066.2 亿元,占总投资比重超过一半。
对于各地大力发展交通基建,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目前在地方自身融资能力受限的背景下,中央财政支持以及中央核准的地方债发行变得尤为重要,而交通设施建设相对其他类型的基建项目获得中央支持的可能性更大。
记者注意到,地方在制定补短板的方案时也强调了这一点。如广东就表示,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两大政策性银行的沟通,争取国家安排更多的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
除了交通基建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充电桩、宽带网络建设也是各省补短板的重点。
科技创新:欲补齐的“第一短板”
各地“补短板”方案中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是强调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多省将科技创新视为需要补齐的“第一短板”。
《浙江省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称,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转型升级的“发动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技创新是需要补齐的第一短板。
该省出台了补齐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鼓励市县设立创新引导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5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5万家。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5%,因此该省提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要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
此外,还有不少省份拿出“真金白银”激励科技创新。比如,山东省明确提出,对新升级为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择优一次性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奖励。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补科技创新短板基本都与补产业短板的政策融合在一起,多地确定了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发展产业。
湖北提出,未来五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并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
贵州则表示,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年均增长20%以上,重点打造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产业。浙江提出,大力发展七大万亿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