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在2016(第十八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基石资本副董事长、管理合伙人林凌, 创新工厂运营合伙人兼CEO王超,永安信控股董事局主席乔志杰和博华(北京)营业有限公司CEO包涵参与了论坛讨论。他们认为,文化离不开金融产品的支持,二者结合是必然的。同时,文化企业要学会引进优秀的战略投资人。对于文化的现状,“热”是典型特征。
在论坛开始,谈及金融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乔志杰表示,文化根本离开不可能离开金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二者的结合是必然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文化企业的发展要学会引进优秀战略投资人,帮助文化企业快速扩张资本市场的机会。希望所有的文化企业要有资本意识,寻求金融的帮助,提早进入资本市场。第二点,对具体文化项目进行投资。第三点就是文化与金融结合。“我们下一步的开头,就是想把文化做成金融产品来销售,就是文化产品金融化。”
文化产业投资现状
面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现状,论坛嘉宾都提到了“热”。其中,乔志杰认为文化产业投资存在“乱”的现状。不过,对于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他十分看好,认为“怎么想象都不为过。”
林凌表示,娱乐行业的投资最近一年非常热闹,无论是项目还是估值。简单来说,电影票房的三分之一与制作公司相关。就整个影视市场来说,一年有400多部电影上影,大部分电影是一日游,真正过三亿票房的电影数量屈指可数。这两年影视类企业IPO火热,除了政策和外部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遇到了新的一些挑战,挑战在于本身需求变大后,怎样能做够完成任务。不论小说、动画、游戏本身质量如何,它都成为电影化和视频化的来源。在转换的过程中,需要比较高的粉丝或者知名度。显然资金更容易追这类,这就是通常讲的IP。事实上,一个游戏变成一个很成功的影视并不完全是划等号。
乔志杰表示,对于文化现状,他认为两句话可以概述:一是文化产业很热但是投资者又都很怕。到今天为止,并没有看到某一个专业经营机构拿出一套投资文化项目的完整措施。第二句是文化产业火但是很乱。他认为对于文化产业的未来而言,怎么想象都不为过。具体到投资上,他表示投资文化企业,不需要什么专业,但投资文化企业但是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比如说投一个文化企业,在利润衡量和判断的时候,不能用投资制造业的平均增长去估算。此外,具体到文化项目的投资,先选公司后选项目,其次确定发行,再研究电影。”投资任何公司所占股份不要超过50%,“他表示,一般他们会采取联合投资的方法。
王超则表示,他理解关于影视企业IPO或者投资文化产品风险的问题。但他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在十六世纪的时候,如果有人驾着一搜木船就准备去做穿越太平洋的航行,那风险肯定是非常高,但还是有人做。虽然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超过几百亿,但其中70%-80%的电影很难赚钱。原因之一是影片质量难以盈利。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和电影小众的定位有关。小众产品和好莱坞大片运营模式完全不同。’我们在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里面有参天大树,也有长的很好的小草。” 王超表示,从VC投资来说,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找到最好的,让它更好。
关注细分行业各异
文化行业概念广泛。在谈及关注的细分领域行业时,嘉宾均有各自关注重点。包涵表示,资金要学会去撬总文化领域的链条,与企业一起增值。
乔志杰表示看好影视和演出两大块,投资基本会围绕这两个领域。通过长期观察,他认为当文化产品触及到文化深度时,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就是演出。他认为演出文化也是一大空间。
林凌表示,和内容相关的一些领域是基石资本比较关注的细分市场,包括影视,演出和动画。此外,行业内出现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载体也是关注的细分领域,其中包括直播,和VR等新技术层面。同时关注和年轻人群联系比较紧密的项目和投资细分领域,比如说二次元。
包涵表示,看好综合性的城市文化广场建设。另外关注衍生品市场。“我觉得今天有一个重点,资金怎样去撬总文化领域的链条。” 第一,资金是要真正融入文化企业中,跟着企业一起发展和增值。此外,还要有整体化的布局。王超则表示看好两类,一类是做内容本身,一类做平台聚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