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热风扑面,田间地头走一圈,就是一身汗。眼下是火龙果开花时节,最大的花骨朵比陈照米的拳头还大。他蹲下来凑近了细看,高兴得像个孩子。
浙江诸暨民营经济发达,53岁的陈照米事业有成,他的建材公司多年入围当地“工业企业30强”。近年来,陈照米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诸暨市山下湖镇,他“操盘”的火龙果种植园投入已近2亿元。
“火龙果通常晚上开花,7月初就有果子了。”陈照米说,这些火龙果“宝宝”是他的精神寄托。
陈照米看好现代农业前景,但也做了长期投入的准备。他说,做农业必须先做好农民,“把汗水渗透到泥土里”。
为了火龙果“宝宝”,陈照米放弃了两项爱好——打高尔夫和游泳,人也从“白胖子”变成了“黑胖子”。
园区除了种植火龙果、蓝莓、猕猴桃,还把加工、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等综合起来,发挥每寸土地的最大效益。
其中,规模化种植的1000多亩火龙果,是目前浙江最大火龙果种植基地。火龙果开花引来游客,果实中品相不好的深加工,已开发果酱、果冻、牛轧糖等火龙果相关产品。
山下湖还是珍珠之乡,园区有个珍珠养殖体验馆。“养珍珠的蚌上刻游客名字,过几年珍珠成熟时再来,他会不会掏钱买下这颗珍珠?”陈照米憨憨一笑:“搞农业不缺创意,缺发现创意的灵感。”
当然,种地“得先把良心种好”,不与农户争利。去年底,园区发展需要流转土地,陈照米与解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在保证农民土地收益的同时,给予代表农民签约的合作社10%股份。不少人认为,这样企业投入放心,百姓收益高兴。
转型之初,陈照米曾跟风种植葡萄,亏了1000多万元。“这个思路不对”,他去欧洲、以色列、台湾等地考察现代农业后决定主种红心火龙果,因为周边农户都不种这个,实行“差异化”生产。
今年初,诸暨遭遇冰冻灾害,陈照米和员工在大棚里防寒加温,守了五天五夜。“火龙果是热带水果,我当时心里有点发毛。”寒潮“压力测试”过后,火龙果“宝宝”安然无恙。
如今,大棚里成排的火龙果枝肥叶厚,依附着钢架茁壮生长。最早的一批,个头已和陈照米不相上下。
“深爱这片土地,就要让它绽放。”陈照米说,他六七岁就下地干活,“最大的愿望是吃饱饭。”
上世纪80年代,民办教师陈照米下海经商。他做过钉子生意,从事过珍珠和煤炭贸易,后涉足水泥、建材行业。
陈照米特意建起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仅是怀念早年的田园生活,更希望教育下一代,让他们知道“我们从哪儿来。”
火龙果和仙人掌是“亲戚”,枝条外沿长着尖刺,不小心会被扎到。陈照米的“朋友圈”也不乏质疑之声,认为投资农业见效慢、有风险。
陈照米说,不敢投入就什么也做不成,“中国农业从不缺单项冠军,缺的是全能冠军。期盼在这片田野上,能摸索出路子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