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徽商银行副行长慈亚平做客“新华会客厅”,就城商行如何发挥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普惠金融创新等话题,与全球网友进行了精彩分享。慈亚平表示,要以产品、渠道、服务、机制、外力为抓手来统筹推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品方面。开展普惠金融以来,徽商银行针对乡镇农村市场研发上线了徽农卡、普惠存单、个人资金归集、分档计息等20余款专属产品和功能,针对“政、商、农、工”四类客群搭建组合了“惠农、惠商、惠工、惠政”的四惠产品包,构建了通用产品与专属产品相结合、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得到了农民和涉农小微企业的广泛认可,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
第二,渠道方面。徽商银行按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原则加快推进渠道建设,在乡镇设立徽农支行,在村庄设立徽农金融服务室,实现以点带面,构建县域综合支行、乡镇徽农支行、村级徽农金融服务室三维一体的农村金融渠道体系。截至6月末,全行已有61家县域支行、53家乡镇徽农支行、120家村级徽农金融服务室开业,实现了全省县域全覆盖,有效满足了三农客群的基础金融需求,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广泛认可。今后,徽商银行还将继续稳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渠道建设,力争使更多的三农、小微企业享受到徽商银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红利”。
第三,服务方面。农村与城市市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也要区别对待,如果直接将城市地区的服务模式复制到农村,可能会水土不服,因此必须要因地制宜的做出“创新”和“改变”。所以,徽商银行针对乡镇农村市场实际,按照“高效率、接地气”的原则建立了农村普惠金融网点服务标准,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用语、服务手势、服务习惯等,并引导农村网点转变服务方式,实行“延时服务、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外拓服务”,走出网点,走进田间地头,走进村庄房舍,利用移动终端为农民、小微业主办理业务,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农户提供精准服务,提高农户的金融服务获得感,逐步将“服务”打造成徽商银行普惠金融的特色名片。
第四,机制方面。农村市场对于徽商银行来说是一个全新领域,所以机制创新必不可少。一是在理念上,我们树立了“普之城乡、惠于民生”的普惠发展理念,倡导“徽泽乡里”;二是在制度上,我们从2014年启动试点以来,已经出台了二十余项普惠金融制度,这是开展普惠金融的基础和依据;三是在运营上,我们十分注重“本土化”运营,逐步构建了“人随点走”和“属地化”的普惠金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了徽农金融服务室的银行、乡镇政府、村委会三方选人用人机制,工作人员本土化程度较高,这样更接地气,也更易于被当地农民所接受;四是在考核上,我们单独建立了市场化、独立化的农村普惠金融考核体系,跟现有的城市业务的考核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刚成立的普惠金融网点给予一定时间作为保护期,实行“独立考核、单独切块、兑付到人”,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外力方面。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绝不是银行单方面就能做成的事,银行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领者”和“践行者”的角色,但是银行不能唱“独角戏”,必须充分借助“外力”提高普惠金融开展质效。比如:政府方面就十分关键,如果能够获得当地政府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这对徽商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在农村地区有广泛基础的外部机构,比如通信行业、供销社等,他们在乡镇农村地区已有很多的网点和人员,双方开展合作、发挥所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普惠金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