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基金8月23日文:任何具有宣传、推介、发售、申购或赎回等性质的单一或系列行为均有可能被认为属于基金销售行为,从而存在违规风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智能投顾再被推上风口浪尖。
8月19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未经证监会注册,擅自从事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的,证监会将依法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处罚。一旦发现互联网平台未经注册、以智能投顾等名义擅自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活动的,将依法予以查处。
8月22日,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表示,智能投顾最近热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政策趋严和技术遭受质疑。
“之前推出智能投顾产品的部分平台也已将产品下架,或者不再以‘智能投顾’(机器人理财)来推广产品,” 张叶霞表示,“前段时间宣布设立‘智能投顾小组’或者即将推出智能投顾产品的一些平台,进度也开始放缓。”
不过,8月22日,上海隆安律师事务高级合伙人袁立志律师则称,为规避法律限制,一些平台纷纷采用导流、导购或垂直搜索引擎等模式应对。
推广花样翻新
张叶霞认为,本次证监会表态,影响较大的是配置方案中含有基金的智能投顾产品。“一些资产配置方案中包含了基金产品,却没有持有相应的公募基金代销牌照或者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牌照的智能投顾平台,将不能向用户推荐含有基金产品的资产配置方案。”
不过,袁立志表示,借助互联网技术,这些模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要准确界定其在整个基金销售链条中的定位和功能并不容易。在从严监管的大背景下,任何具有宣传、推介、发售、申购或赎回等性质的单一或系列行为均有可能被认为属于基金销售行为,从而存在违规风险。
华创证券分析师华中炜表示,目前智能投顾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完全模仿Wealthfront、Betterment等投资于ETF组合的公司,如弥财、财鲸等,受限于国内ETF的种类及数量,这两家公司均直接给客户匹配国外发达市场的ETF,以达到资本配置的目的。
二是以基金作为构建投资组合的标的,实现对客户风险偏好的匹配,代表公司有理财魔方及钱景私人理财。
三是以对量化策略、投资名人的股票组合进行跟投,同时兼具论坛性质的在线投资交流平台,目前在国内投研圈的知名度及认可度较高,代表公司有雪球及金贝塔。
其中,理财魔方如今更缩小覆盖范围,更专注于对基金产品的覆盖,建立了不同品种(债券、货币等)、不同频次(日度、月度、年度)基金产品的排行榜。
对此,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表示,智能投顾平台是否违规从事基金销售的认定,主要看其是否有实质从事基金销售的行为,可以依据客户的感知程度等技术手段进行判断,看看平台是否有作出相关评估、预测以及引导客户购买的行为,如果有上述行为的话,哪怕只是从事了一部分的销售行为,也有可能被判定为违规销售。
8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理财魔方APP上看到,其交易系统接入了盈米财富基金的购买端口。
同日,在拿铁理财APP上,除了有机器人理财的页面之外,还出现了金融超市的页面。上面信息显示,其基金销售服务由拿铁理财与上海天天基金销售公司联合提供。
此外,拿铁理财官网亦对拿铁理财机器人理财进行了推广,包括投资组合、收益率预测以及销售费用等指标对比。其官网显示,拿铁组合的交易费用为组合内单只基金交易费用之和。若用户购买组合后长期持有,拿铁组合的购买赎回费用在0.1%~0.2%左右(举例,购买1万元拿铁组合,2年后赎回,交易费用仅10~20元,远低于银行的100~150元)。
“虽然十部委互金指导意见规定,支持持牌机构开展网络基金销售,支持互联网企业设立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但都需注册才能开展基金销售业务。” 袁立志称,“如果智能投顾平台或相关APP的运营机构没注册就从事基金销售,就违反了上述规定,证监会可予以处罚。”
政策瓶颈
对此,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方颂直言,我国与美国监管制度不同,在美国只要申请注册为投资顾问即可向客户同时提供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服务,其在用户设定的目标下可直接执行对应的投资组合管理。但我国现行监管政策规定二者分属不同监管条线,需分离经营。
“国内证券投资咨询受限只能提供投资建议,不得进行全权委托管理,这就使智能投顾业务在国内主要限于做投资推荐,下单交易必须由客户亲自进行,而不能由投顾机构代为执行,即不能够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方颂称。
而从本质上来看,智能投顾仍属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受《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的监管,但目前尚未发现有智能投顾平台获得证监会颁发的业务牌照。
张叶霞认为,我国智能投顾尚处初级阶段,离设想中的“智能”还有很大差距。
智能投顾平台用户进行投资的流程大致相同,分为风险测评、获得投资方案、连接账户、进行投资和完成投资。智能投顾平台主要在风险测评和生成资产配置方案两个步骤体现“智能”。“至于各家平台真实的技术水平如何,关于备选金融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分析能力如何,难以考证。” 张叶霞表示。
在张叶霞看来,提供资产配置方案是很好的设想,智能投顾仍有发展空间。“未来发展关键在于,产品是否能够实现‘智能’和是否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