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何为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Robo-Advisors)又称为机器人投顾,本质上是一种投资顾问服务模式,狭义的理解是以智能化股票投资组合推荐、自动策略交易服务为代表的服务,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为用户推荐投资组合。广义的理解则是考虑投资者的财务情况,对其个人财富进行精确配置,统筹考虑多种资产,如股票、基金、保险等。
“智能投顾”亦可理解为“智能理财”或“机器人理财”,概念最早在美国产生。它是通过简化人们参与,提供在线资产配置。不同的机器人投顾推荐的投资组合各有不同,当前大部分机器人投顾通过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等相关“算法”方提供服务。
国外| 发展迅速 管理资产210亿美元
智能投顾是舶来品,在美国等海外市场,近年来智能投顾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依据CorporateInsight的统计,截至2015年年中智能投顾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210亿美元。世界知名咨询公司A.T.Kearney预测,美国智能投顾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将从2016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2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8%。并且,全球涌现出不少知名的智能投顾平台,如Wealthfront、Betterment、PersonalCapital、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等,其中绝大部分是美国的平台。
除了主打机器人投顾的创业公司外,一大批老牌金融巨头也纷纷涉足。2015年8月贝莱德(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机器人投顾初创公司Future Advisor;2015年12月,德意志银行推出了机器人投顾Anlage Finder;2016年3月,高盛宣布收购线上退休账户理财平台HonestDollar。
革命| 谁要警惕了?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理财投资顾问们。曾经西装革履,动则几千万上下,话术满满的他们,比起忠诚且智能的机器人,是否还能继续赢得客户的信任?过去他们收益往往占到1%左右,而且追求操作频繁,看起来忙碌尽心,其实赚的就操作的费用。而智能投顾的费用可能只有这些精英们的五分之一呢。
其次,第三方理财机构们,理由同上。
再次,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私募各种金融机构。如何提效截流,最快的法子就是学会使用一套靠谱的智能投顾机器,选择投资标的,预测市场行情,节省食堂口粮,一举多得。当被机器人占据流量入口后,用户从哪来?他们可能得重新考虑渠道这个问题了。
国内现状| 三种模式 看起来很美
和前一阵子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热议“金融科技”一样,现在“智能投顾”也面临相似的境地。同样是在国外发展的如火如荼,概念传回国内,被炒得很热。
目前智能投顾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类:
一是完全模仿Wealthfront、 Betterment等投资于ETF组合的公司,如弥财、财鲸等,受限于国内ETF的种类及数量,这两家公司均直接给客户匹配国外发达市场的ETF,以达 到资本配置的目的。
二是以基金作为构建投资组合的标的,实现对客户风险偏好的匹配,代表公司有理财魔方及钱景私人理财。
三是以对量化策略、投资名人的股票组合进行跟投,同时兼具论坛性质的在线投资交流平台,目前在国内投研圈的知名度及认可度较高,代表公司有雪球及金贝塔。
其中,理财魔方如今更缩小覆盖范围,更专注于对基金产品的覆盖,建立了不同品种(债券、货币等)、不同频次(日度、月度、年度) 基金产品的排行榜。
当大家正憧憬着“智能投顾”美好未来的时候,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的一席话,有如当头棒喝。他表示,证监会将高度关注智能投顾,一旦发现互联网机构以智能投顾名义,未注册而进行公募销售,将依法查处。
证监会此举意在为盲目追随“智能投顾”的用户敲响警钟,也提醒了投资者要弄清其本质,再进行投资决策。
对比| 智能投顾VS传统投顾
面对智能投顾这种新兴产物,当前市场上有两种声音:
1.认为智能投顾与传统投顾一般无二,并非创新;
2.认为智能投顾会扰乱市场影响资本市场秩序,所以应该严厉监管甚至禁止。
然而, 这两种声音都缺乏对智能投顾和金融行业的了解。智能投顾相对于传统的人的投顾,有两大颠覆性的优势:
1.智能投顾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标准化的服务输出,较大程度避免投顾和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防范了道德风险。
2.智能投顾强调基于基金的组合分散配置和长期β收益,引导用户进行科学健康地投资。
从这两个角度看,智能投顾作为一种新技术服务,与传统的人的投顾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性质。无论是从用户体验、投资者保护、市场秩序维护方面,智能投顾的交互机制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和创新。
监管| 创新监管VS传统监管
投顾业务主要受证监会约束。纵观规定,证监会的监管初衷恰恰就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
这两点,智能投顾都能很好地兼顾。
我们再看国外,2016年美国金融监管局(FINRA)发布了一份数字化投顾的创新监管指引,阐明了其在三个方面的监管重心:1)算法;2)KYC尤其是风评;3)组合建立的方法论与潜在的利益冲突。
FINRA在监管指引中定义了投资管理的价值链:KYC―资产配置―组合选择―交易―再平衡―税筹―组合分析。针对数字化投顾在价值链上的影响,FINRA执行副总裁Dan Sibears解释说:“FINRA 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监管新型的投顾工具的。使用数字化投顾是突出了其‘过程监管’的视角,来审查新技术在投资管理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功能以及影响。”一方面,FINRA在政策制定上包容了金融创新和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采用技术中性立场,对未来的投资管理服务发展提供了更宽的政策空间。
挑战| 智能投顾乱象 三大挑战
智能投顾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从“规避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到“引导投资者理性进行科学分散地资产配置”两个角度,智能投顾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投资工具,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欠成熟的资本市场快速走向成熟,但在智能投顾发展初期,仍然有着诸多的挑战:
1.“智能投顾”鱼龙混杂,缺乏行业标准和监管指引
智能投顾正如历史上众多的其他创新一样,正经历着行业标准混乱的阶段。这意味着给了一些投机者打着智能投顾的旗号却行非法荐股和无牌照代销之事。一些智能投顾号称抓涨停、找轮动,不是私接基金就是推荐高风险非标资产。这既和智能投顾本身的价值理念相悖,又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投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2.我国智能投顾还难以降低交易成本,且资产种类有限
欧美等国的智能投顾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其成本大幅低于同等水平的传统投顾服务。无论是交易成本、管理费用还是流动性管理,智能投顾的成本都非常低廉。
然而我国当前市场上正常的智能投顾均是以公募基金为资产标的,通常其认购、赎回、托管成本和管理费用综合高达1%-2%,是国外智能投顾的2-4倍。国外的智能投顾均是以ETF等作为投资标的,交易实时方便,而我国公募基金申购通常是T+1,而赎回则长达T+3。一些QDII基金,认购或赎回更是长达T+7。
在投资品类上,国外的智能投顾所能投资的品类非常全面,既有各种类型的股票ETF,又有全球各个地区债券资产,甚至还有很多另类投资资产。真正达到立体化智能资管的效果。但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可投资的产品类别还十分有限。尤其是ETF市场,整个市场上ETF+LOF也不过300余只,属于市场上的边缘性产品。
3.市场认知程度较弱,用户教育方兴未艾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仍然以散户为主,市场情绪波动巨大,很容易出现不理性的投资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上市公司的有恃无恐,因为投资者的决策并不是依托长期价值,而是通过小道消息、讲故事。智能投顾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金融学中公认的科学投资方法,如组合投资、资产配置等概念,引导投资者理性配置自己的资产。
不过,由于智能投顾还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监管意见也还未成型,市场鱼龙混杂,这让监管层非常难以识别“系统性风险”和“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更有“缓创新”的传闻,似又陷入了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这种市场规则不清的现状导致智能投顾的探路者们难以在市场培育方面进行长期投资。
但金融创新和市场教育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智能投顾这一本身就具有投资者教育特征的金融创新,只要明确了行业标准和监管意见,突出财务诊断、风险识别、资产配置和长期收益等概念,我国普通大众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者结构,必将向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