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预审员催的比较紧,周期压的很短。”16日,南方一家券商的投行保代告诉记者,“现在IPO过会都挺快,尤其是创业板。之前报上去一般都是大半年以后才开始准备反馈,现在报上去两三个月就可以了。”
尽管市场反应颇为强烈,但IPO发行的高频率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化。
2月份以来的10个工作日内,IPO发行数量就已达到24家,日均发行2.4家。而1月份的发行高峰,日均发行数量更是达到2.8家。
不仅如此,这样的快节奏还正在向IPO发审环节的前端传导。
南方一家券商的投行保荐代表人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审会预审员现在催得很紧,周期压得很短。“之前上报是半年后开始准备反馈,现在周期缩短至两三个月就可以了,创业板更快。”该保代表示。
北方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部高管则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相关人员都在积极开拓IPO项目。而在多位投行人士看来,快速发行去库存的举措不排除是为了注册制所做的准备。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近期的公开表态中也提及注册制,他认为注册制是监管的方法论的要求,和行政核准制并不对立。核心是做好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质量审查,资本市场运行要稳定。
一边是IPO发行继续保持高速,另一边再融资收紧再出传闻。
2月16日,关于再融资的8点传闻在业内流传,尽管消息没有得到最终确认,但在多位投行人士看来,可能性很大。“我个人觉得比较靠谱,这也和刘主席最近的表态相一致。”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保代向记者表示。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证监会就多次提及要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市场上也曾流传出再融资收紧的传闻。
在业内人士看来,再融资政策未来一定会改变。在农历新年后的首个证监会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表示,要抓住市场实际,推动新股发行常态化,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IPO发行保持高速
IPO发行的高频率仍在持续。“现在预审员催得比较紧,周期压得很短。”16日,南方一家券商的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现在IPO过会都挺快,尤其是创业板。之前报上去一般都是大半年以后才开始准备反馈,现在报上去两三个月就可以了。”上述投行保代表示。
该投行保代告诉记者,“会里预审员的意思是尽快消化掉会里的排队企业,所以现在发行节奏很快。我们的项目报了不久就要开始准备反馈了。”而尽快消化IPO的目的则可能是为推出注册制做准备。
上述投行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上报项目后四五个月就要开始进行反馈,而此前则需要排队一年以上。“现在我们业务重点就是IPO,新三板也不好做了,稍微靠谱的企业我们都会优先建议IPO。”其向记者表示。
实际上,近日多名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新三板项目已不如之前好做了。“一方面优质的新三板项目基本都挂牌了。另一方面,新三板标准也提高了,很多差的企业上不去,好一些的都要去IPO。而我们收费还是很低,性价比太低。现在IPO快,所以我们现在重点都在IPO上。”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这与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最近的言论也比较一致。在刚刚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刘士余即提及,用2-3年的时间解决IPO堰塞湖。
事实上,IPO发行的大提速从去年底就已经开始。“我这几天有个项目在封卷,封完后马上就会给批文,然后发行。”去年底,一位投行保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IPO发行大提速之下,IPO已成为券商最为重视的业务。IPO储备丰富的券商受益,而项目不够多的也正在积极开拓。“现在IPO发行速度很快,存量不够,大家都在开拓新的IPO项目,加大储备。”2月16日,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高管告诉记者。
“现在很多企业也都看好当前的时机想申请上市,我们也签了不少,但是很多都不规范。”上述投行保代向记者表示。实际上,即便IPO提速,但审核标准并没有放松。2月16日,就有多位投行人士向记者确认,“审核还是比较严格。”
再融资政策或生变
在IPO保持高压发行的同时,2月16日,关于再融资政策的传闻一度刷爆微信朋友圈。
该传闻指出了再融资的八项政策导向,包括再融资的定价方式、融资频率、再融资规模、募集资金使用限制等。
当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向多位投行保代人士求证,尽管受访人士均无法肯定消息的准确性,但基本上认为,消息“靠谱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个人觉得比较靠谱。二级市场的弊病,资本大鳄操作市场很多都是通过定价定增。”南方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保代向记者表示。
而这些改革思路也比较符合刘士余在近期的一系列表态。例如,在刚刚举办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刘士余就直接将矛头指向“资本大鳄”,表示资本市场不允许大鳄呼风唤雨,要有计划地把一批资本大鳄逮回来。
在刘士余上任之后,资本市场的各种政策也在发生着改变。IPO提速、为注册制铺路预期明朗之下,再融资也一直被认为是其改革的下一个重点。此前就有北京的一位投行人士向记者透露,监管层很快会出台一定的再融资新政策。
在1月20日的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就表示,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下一步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总体考虑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
在农历年后的首个证监会新闻发布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也表示,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禁止募集资金用于类金融业务,限制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对上市公司忽悠式融资、跟风式融资严格监管。
事实上,关于再融资政策之变早已传出过多种说法。例如,在2016年年底,就有传闻称,再融资政策将被修订,会设六大门槛,包括融资间隔时间、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项目收益、主业关联度等。此外,还包括了提倡配股、公开发行等模式,以及控价控量控节奏,即鼓励按照市价发行、限制融资规模与发行速度。
而与上述传闻相对应的是,再融资审核也早已放慢了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去年底的一次保代培训会上,证监会发审委员就明确提出,非公开发行现在已经脱离了当时设置这种融资方式的初衷。
若再融资新政传闻为真,必然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那样的话上市公司再融资将更加市场化,操纵市场的利润空间会低很多。”一家券商的投行保代向记者表示。另一位上海投行人士认为,在再融资收紧的背景下,可以加大并购重组,这样反而利于市场的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