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金岳:分期业务重要性将继续提升 新形势下需要风控创新)
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阿里与京东平台上的交易额再创新高,就是这场消费大潮的一大印证。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可以预见,消费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
这场消费大潮背后,则是一场万亿级体量的消费金融盛宴。而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体现,消费金融成为当下金融市场最“热”的业务板块,也成为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
但传统商业银行之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贷公司、电商平台、分期平台等参与者的涌现,使得消费金融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特别是以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的加入着实给传统银行也带来较大冲击。”中国银行银行卡中心总经理黄金岳称,无论是从业务灵活性、对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全面运用,还是对新生态客户的消费习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各类消费场景的深入渗透等方面,都带给传统商业银行较大冲击和替代。
黄金岳表示,目前信用卡分期业务已经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消费金融业务模式之一,“为应对互联网企业冲击,我们也在不断强化互联网技术能力,并加强同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融合和资源共享,未来将向更多的客户提供全流程线上信用卡、消费分期服务,预计信用卡分期业务依然能够保持不错的增长。”
分期手续费收入占比高、增长快
成立于1912年的中国银行,于1985年推出国内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可谓中国信用卡行业的鼻祖。近年来,分期业务手续费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乃至其他国有大行信用卡业务的强劲增长点。
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中国银行信用卡累计有效卡量6,427.43万张,比上年末增长8.32%;上半年,实现分期交易额1,334.44亿元,同比增长37.45%,分期交易额大幅增长。
黄金岳称,在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中,消费分期手续费收入占比最高,也是增长最快的一块收入,目前分期手续费在中国银行银行卡收入中的占比约为60%,四大行的水平基本相当。
实际上,中国银行早在2005年就开始提供消费分期和账单分期服务,2007年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汽车分期业务;近几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中国银行紧跟市场变化,又陆续推出家装分期、教育分期、旅游分期、3C商品分期、租房分期等服务,全力服务于民生消费升级。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黄金岳称,中国银行消费分期业务定位为成为市场上最专业的消费金融提供商。
在具体落实策略上,中国银行全行围绕“聚焦专业化分期业务、聚焦专业化分期人才”的两个聚焦,选择业务基础扎实、队伍建设整齐的经营性支行,通过明确业务拓展重点、明确专职分期客户经理、明确分期业务目标、明确激励考核体系等措施,挂牌了一批专业化的消费分期中心和分期特色支行。
据其透露,截至10月末,中国银行已累计在全辖挂牌了近800家消费分期经营机构,明确了近1600名专职分期客户经理。
黄金岳认为,未来,随着客户对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分期消费的业务范围和交易形式不断完善,分期手续费对银行卡收入的贡献度还将继续提升,“这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消费金融高速增长的大势密不可分。”
举全行之力推进支付生态建设
随着分期业务对银行卡收入贡献度的提升,商户回佣这个过去商业银行倚重的收入来源则退居二线,“得商户者得天下”的逻辑似乎正在遭遇挑战。
但在黄金岳看来,该逻辑并未改变,因为商户资源是打造持卡人支付和增值服务闭环的关键,也是场景化获客的流量入口和引领互联网支付创新、打造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创新阵地。
但支付生态的变革,则需要商业银行随之而变。
黄金岳介绍称,中国银行将借助科技力量重塑商户闭环生态,打造一个平台,整合一个入口,集成一个生态圈,全力打造“中银智慧付”商户金融服务品牌。
所谓一个平台,是指加快建设和优化“中银智慧商家”商户统一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商户服务内容,优化商户服务体验;一个入口,是指加速推进“聚合支付”统一收单入口,通过收单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抢占线上线下流量入口,实施商户倍增计划;一个生态圈,是指多业务协同构建中银商户生态圈,集成信用卡获客、消费及分期、支付、营销宣传、生命周期管理、增值服务的生态圈闭环,实现从客户招募、支付、分期、增值服务、客户生命周期等全流程客户管理,优化银行卡服务模式升级。
重要的是,这些策略,也得到了总行高层的支持。
“行领导已经明确指示:要把支付生态建设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来认识,要举全行之力来扎实推动。”黄金岳称。
新形势下需要风控创新
尽管消费金融大潮轰轰烈烈,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尚未成熟,采用传统征信手段难以覆盖消费金融的全部目标客群,传统风控系统和审批流程也难以应对消费金融产品对时效性、多元化场景、多渠道合作方对接的要求。
对此,黄金岳认为,新形势下风险防控需要创新。
其建议,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内外部大数据引入、挖掘与应用,全面适配并优化重点客群授信、催收、灵活征信处理等政策,另一方面要做好风险实时监控,注重客户体验,实现全流程动态风险管控。
“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消费金融,引入客群、产品、渠道等多个维度,将‘千人一面’的规则转变为‘千人千面’的客户专属规则集,针对性地提升风险识别能力。”黄金岳表示,然后将海量客户、大数据分析、模型评分、规则引擎、实时处置等手段的综合应用和不断创新作为未来银行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趋势和重点。
此外,相比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消费金融机构,国有大行往往拥有较为严格的风控标准,在客户下沉与风险控制之间如何寻找平衡,是摆在国有大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认为依然要坚持稳健经营的思路。万万不可在一些场景化基础不扎实,特别是用户行为和授信模型还不成熟的时候急于拓展业务而忽视信贷的安全管理。”黄金岳称。
据其介绍,中国银行目前推行的“信用卡+”策略中,信用卡业务是参与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面对客户下沉的需求,一是不断完善与创新现有风控模型;二是和中行旗下中银消费金融展开合作,将未达中行风险准入政策的客户推荐给中银消费,通过这种联动的方式覆盖更多客户,也实现风险隔离;三是推行因客定价的机制,根据客户风险高低进行差别定价。
拥抱变革,应对挑战
2015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曾在公开场合指出,中国银行业信用卡业务面临五大挑战:一是原有追求规模扩张、跑马圈地式的发展不可持续;二是互联 网 金融,尤其是移动互联金融的发展,使银行卡的介质形态和使用模式面临挑战;三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外包公司等新的市场主体涌入银行卡市场,原有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市场格局被打破,新的市场格局中竞合秩序面临挑战;四是风险管控面临挑战;五是对银行卡的犯罪活动猖獗,用卡安全面临挑战。
两年多过去了,尽管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市场格局目前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挑战已愈发明显。
“挑战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新兴市场主体涌入所带来的格局之争,也包括新的支付形态所带来的模式之变,还包括新的风险特征和风险行为所带来的安全升级。”黄金岳称,以线上支付为例,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网购节,阿里和京东当天交易额再创新高,分别达到1682亿和1271亿,“这在以往任何时候都是难以置信的。”
他认为,面对这些挑战,唯有以积极的心态、开放的胸怀、前瞻的眼光和及时的调整,才能不辱中国银行境内首家信用卡发卡银行的金字招牌,永葆中银长城信用卡基业长青。
其总结称,中国银行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打造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未来的“信用卡+”计划,以产品权益升级为重点,打造有质、有量、有口碑的明星信用卡产品,加速向亿级卡量迈进,打开千万级活跃客户群。
二是全面推进信用卡移动互联网转型,打造场景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中国银行信用卡”微信平台和缤纷生活APP客户端,实现“获客、支付、服务和营销”的全面互联网化。
三是以客户为中心,围绕“中银分享”的品牌,打造“五彩缤分”的消费分期体系,实施多层次的“我是分享家”客户策略,不断丰富和优化“中银分享惠”产品体系,联合多方合作机构打造“商户分享悦”跨界营销平台,组织开展全时段、全产品、全渠道和全方式的“黄金分享季”系列营销活动,推进“专业分享聚”建设,形成有效的人才聚集机制。
四是以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为引领,全面打造银行卡智慧风控体系,通过大数据开发引入完善授信模型,实现“更快更准更灵活”,做好风险实时监控,注重客户体验,实现全流程动态风险管控。
最终,中国银行希望实现业务贡献度、品牌美誉度和客户体验不断提升,成为业界领先的银行卡支付服务商、专业化的消费金融提供商、全球化的客户体验和增值服务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