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生态 “美丽中国”步履坚实——2017年中国经济回眸之四
12月上旬,在肯尼亚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刮起了中国“绿色旋风”——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等3个来自中国的团队和个人,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6个获奖项目,中国占了一半。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这证明中国的环保政策取得巨大成就,印证了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行之有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这五年,蓝天在增多,河流在变清,绿色在扩展,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清新空气、青山绿水等优质生态产品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
攻坚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打赢蓝天保卫战
“现在的环境真是比原先好多了!”河北邯郸武安市退休职工朱锡杰说,市里把产生污染的厂子都停了,主城区汽车单双号限行,最近一个月眼前都是蓝天白云。作为钢铁重镇,武安近年来去产能、治污染、转方式、调结构,这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自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持续下降。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今年是落实“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任务的收官考核年,为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打赢蓝天保卫战。
这一年,清洁取暖大步推进。
既要蓝天,也要温暖。今年,相关部委实施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发布了清洁取暖规划。北方很多地方已告别长期烧煤取暖的历史,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建成上万平方公里的“无煤区”。“一个月的取暖电费180多元,一年能省3000元。”青海省玛多县玛查理村的扎西说,他家以前取暖烧牛粪和煤,烟大灰多,玛多成为清洁能源供暖示范县后,家里用上了电热炕,干净暖和还省钱。
这一年,攻坚行动对症下药。
环保部等10部委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市),开展了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的“2+26”城市,每个市都有一个专家团队驻点把脉会诊,“一市一策”开出药方。“我们一直往返于上海和德州之间,记不清跑多少趟了。”上海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李莉带领专家工作组,在山东德州开展“一对一”跟踪研究,还从上海调了100多套监测仪器驰援。
这一年,环境执法力度空前。
自4月起,从全国抽调的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马不停蹄对“2+26”城市开展强化督查。为期一年的强化督查,是环保部迄今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执法行动,现已排查并分类处置了6万多家涉气“散乱污”企业。
既治标又治本,降污染提“气质”。1—11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8.2%、31.7%、25.6%。北京市近9个月的PM2.5平均浓度,有8个月为历史同期最低,目前接近“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
“前几年花1万多元抢购了4台空气净化器,近来因为雾霾天少了,几乎没有用,快成摆设了。”北京市海淀区居民吴晚芳笑着说。以往秋冬季节在很多地区热销的空气净化器和防霾口罩,今年有点“卖不动”。
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在持续发力。治理黑臭河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46个城市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治理效果日益显现,神州大地“颜值”更靓,居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改革动真碰硬,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速形成
11月16日,内蒙古等8省(区)同步公开了中央环保督察组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的问责情况,共问责1140人。中央环保督察2015年底在河北省开始试点,到今年实现了31个省(市、区)全覆盖,推动解决8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动真碰硬,震慑强烈。
“环保督察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和倒逼地方转型升级方面挥出利剑,促进了地方党委和政府‘党政同责’狠抓生态环境保护,打破了诸多僵局,成为撬动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大格局的杠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
建立国家环保督察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大动作。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亟待构建的“四梁八柱”。改革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一批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
如今,一条条河流由党政领导出任河长,河畅水清岸绿的蓝图逐渐变为现实。
全国已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近31万名,很多河流实现了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在岛上住着不仅舒服,还能在家经营渔家乐,既绿色生态又省心省力。”对河长制带来的河长治,江西南昌市南矶乡渔民陈海波连连点赞。
如今,审计人员对自然资源资产锱铢必较,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既要审“钱”,还要审“绿”。
去年,一家企业决定在福建光泽县李坊乡投资3000万元建鳗鱼养殖场,项目征迁协议快签完时,光泽县启动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试点。考虑到对水质的影响,乡里毅然叫停了这个大项目。该项制度将于2018年起在全国推开,促使领导干部当好生态保护“守门员”。
如今,珍稀动植物在国家公园备受呵护,自然保护地多头管理变革为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以往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管理体制被打破。三江源、祁连山等4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把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还给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片净土。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禁止洋垃圾入境,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施行环境保护税法,一项项改革实招接连亮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速形成。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改革仍在蹄疾步稳推行。十九大后首次召开的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下一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面对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市场化机制、监管体制等“堡垒”,将成为主攻方向。
摈弃“黑色增长”,自觉主动践行绿色发展
过去,一些地方存在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GDP增长论英雄”已经没有市场,各地区各部门开始自觉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黑色增长”此路不通。
“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今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4000余字的通报,严肃问责。“这场环保问责风暴,再次警醒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不能口头上高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际操作的却是唯GDP至上的黑色增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始终扛在肩上,有效落到执行的实处。”浙江省嘉兴市发改委主任章剑说。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绿色发展前路宽广。
今年1—10月,全国按日连续处罚、限产停产、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等五类案件,总数达3.2万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26%。无论是施行“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还是开展规模空前的强化督查,都没有对我国稳中有进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而是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得以改观。
绿色在东西南北铺展。五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攀升,分别增加1.63亿亩和19亿立方米。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及生态学专家沈国舫认为:“努力建造好、修复好绿水青山这个优良的生态环境,接着努力经营好、管理好绿水青山这个自然综合体,使它发挥最强的功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我们开始收获真正的金山银山。”
绿色向地球家园浸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大力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坚定履行《巴黎协定》、落实减排承诺……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全世界看到了一条可操作、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即中国正在建设的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经济。这是在‘生态文明’旗帜下的中国转型。”埃里克·索尔海姆评价。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党的十九大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合力推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定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以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滋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生不息。(人民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