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珠三角“抢人”新招:住房租赁与人才战略结合)
面对全国白热化的人才争夺,珠三角各市的住房租赁探索与人才引进战略相结合,人才租赁住房应运而生。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的定位也要求在宜居上对标国际,面向港澳北上人才,珠三角城市亦需提供灵活多元、成本较低的住房供给。
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珠三角地区,很多城市主动加入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探索者”行列。
1月4日,东莞宣布到2020年规划新增住房供应量(含货币补贴)47万套,其中新增租赁住房有效供应7.9万套。
此外,包括广州、深圳、佛山和肇庆4个入选全国首批住房租赁试点的城市在内,珠三角地区的9个城市均在发展住房租赁上有动作,并且力度不小。
各市竞相出台的政策举措有着相对一致的步调与侧重,平台建设、房源筹集和政企合作,以及供地结构调整和配套政策完善成为各市近期力推的重点。
珠三角城市探索住房租赁的背后有着更独特、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大湾区“世界级”的定位要求其在宜居上要有所突破,对标国际。从融合发展角度看,面向港澳北上人才,珠三角城市亦需提供灵活多元、成本较低的住房供给。
此外,面对全国白热化的人才争夺,珠三角亦需迅速构筑优势。这也使得各市当前的住房租赁探索与人才引进战略相结合,人才租赁住房应运而生。
珠三角住房租赁探索热潮
毫无疑问,珠三角城市在此番住房租赁探索中几乎都以积极探索的形象示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领跑者”。
2017年6月广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明确探索思路,并提出“租购同权”理念;佛山在2017年初就开始为该市国有住房租赁平台筹集房源。
2017年7月,住建部选取12个城市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广东共有广州、佛山、深圳和肇庆4个城市入选,均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除上述4市外,随着国家及广东省政策的不断引导鼓励,这股住房租赁探索热潮蔓延至整个珠三角。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分析,一个客观现实的原因是,珠三角流动人口众多,租赁住房市场本身活跃,但却一直没有获得规范有序发展引导,各市有意解决。
因此,国家“发令枪”鸣响之后,珠三角城市全线起跑。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目前珠三角9市中,至少已有7市出台有关住房租赁的方案。珠海和惠州两市虽然未有相关方案公布,但却均在引入资本等方面有实质动作。
各市行动中,重点是打造国有专业化住房租赁机构和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加速建设、采购和筹集房源,创新住房租赁金融服务,优化调整供地结构和完善配套政策。
最能体现珠三角各市探索决心的,当属土地供应结构的优化调整,即加大对租赁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给。
广州明确要将租赁住房用地供应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并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造成租赁住房。《广州市2017-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显示,该市五年内租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825公顷,占比25.8%,并强调优先安排租赁住房用地。
“寸土寸金”的深圳则在近期连续推出多宗用于建设“全年期自持租赁住房”的用地,开启“只租不售”的土地出让模式。
与此同时,各市也陆续公布未来的租赁性住房供应计划。广州提出到2021年要建设15万套,东莞提出到2020年新增7.9万套有效供应,佛山2020年新增10万套房源供给。
据广东省住建厅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广东全省共有长租公寓品牌企业300多家,运营管理房源20多万套,预计2017年新增10万套,至2020年房源总量将突破70万套。
“这种供地结构优化未来还将继续。”胡刚说,社会所需的租赁性住房房源供给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此番住房供给体系变革并非技术性、策略性的,而是方向性的、根本性的,而土地作为整个供给体系的开端,必然需要调整。
“从土地这一根本入手,才能真正推动住房租赁的发展。”1月9日,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谈锦钊表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最关键在于,必须通过丰富供给,提供多种选择,打破房子非买不可的惯性,政府也需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中走出来。
谈锦钊分析,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将进一步扫清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障碍,带来充沛人口动力。未来珠三角还有着较宽松的人口增长空间,发展现实也要求要进一步聚集人口。
与人才引进战略叠加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极大地激发了珠三角城市积极探索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热情。
从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在降低居住成本方面有所突破,以营造能在全球竞争中具备优势的居住环境。按照《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大湾区的一大目标定位。
多位专家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最近一年珠三角几大热点城市的房价得到控制,但就目前水平而言仍然较高。
“房价过高让人才吸引力疲态尽显。”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艾德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过程中,深圳通过改良高层次人才激励办法和提高配套补贴等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但是这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可持续性堪忧。
践行“租售并举”的理念,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被认为是能够有效、长效平抑该地区居住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胡刚分析,从吸引全球人才的角度看,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将带来的好处是,居住成本和流动成本都相对较低,这也就有效地降低了门槛,也有利于消除人才入驻的心理负担。
粤港澳大湾区肩负“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面对未来的港澳北上人才、企业,珠三角各城市亦需提供灵活多元、成本较低的有效住房供给。
艾德洲指出,对于部分需要自己解决居住问题的港澳北上人才而言,无论是基于理念,抑或受制于贷款不便等问题,相比买房通过租房来解决住的问题显然更为便捷。
面对当前全国白热化的人才争夺,珠三角各市亦寻求迅速构筑优势,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东莞市长梁维东在一场座谈会上曾表示,东莞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生活成本就不能太高,“所以我们对房地产政策有系统思考,要平稳、要保住底线”。
现实中,上述多重考量,也使得各市当前的住房租赁探索叠加到人才引进战略上,人才租赁住房应运而生。
2017年,广州就曾先后分两批推出约3万套的“面向用人单位整体租赁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群体。
东莞则在明确住房供给的同时给予补贴,符合该市条件的新入户人才将被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补贴发放范围,每人初定补贴标准为6000元/年,补贴期限最长为3年。
一些城市在布局租赁性住房时,空间上亦有侧重,创新资源集聚地、工业重镇往往成为重点,比如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以及东莞的松山湖等地方。
谈锦钊认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意义,并不简单局限于解决人的住房问题,还将深刻影响地方的内在经济动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