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6% 火电行业依然过剩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6% 火电行业依然过剩)

从用电消费来看,电力消费需求已经走出了2014年以来的下行周期底部,预计未来电力消费增速有望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速。

1月22日举行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数据。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新闻发言人严鹏程介绍,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6.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2017年6.6%的电力消费增长与6.9%的经济增速基本上是相互匹配的,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高于市场预期是有依据的。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2017年全国电源基本建设投资额完成2700亿元,同比下降20.8%。其中水电完成618亿,同比增长0.1%;火电完成740亿元,同比下降33.9%;核电完成395亿元,同比下降21.6%。

此外,严鹏程介绍,发改委2017年会同各地相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电力市场建设初具规模,交易电量累计1.6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26%左右,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为工商企业减少电费支出603亿元。

电力消费需求或已走出底部

2017年的全社会用电量结构引人关注。

严鹏程在1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一产、二产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3%和6.6%,增速分别提高2.0和2.7个百分点;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7%和7.8%,增速分别回落0.6和3.1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二产用电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为60.2%,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9个百分点。

其中,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8%,增长较快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2.2%、10.3%和10.3%。

同时,三产用电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同比增长14.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3.3%。

在三产用电中,新经济新业态的拉动不容忽视。根据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1月18日的介绍,2017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更快,快递业务量保持了近30%的增长。

林伯强分析,从用电消费来看,电力消费需求已经走出了2014年以来的下行周期底部,预计未来电力消费增速有望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速。

“用电增速受气候和天气因素影响比较大,抛开气候和天气因素不谈,从经济增长需求的拉动而言,预计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可能比2017年略高。”国网能源研究院前副院长胡兆光对21世纪经报道记者分析。

弃水弃风弃光减少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从发电侧来看,2017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786小时,同比减少11小时。

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579小时,同比减少40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209小时,同比增加23小时。

对此,林伯强分析,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实现同比增长主要是火电去产能的原因,但目前的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还远远低于正常状况下的5000小时,火电行业依然过剩。

严鹏程在1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发电情况看,2017年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5%,其中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2%。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火电4.8个百分点;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7%、16.5%、26.3%和75.4%。

对此,航禹太阳能董事长丁文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各种电源中,太阳能发电量的增速最高,一方面与其基数比较小有关系,另一方面说明太阳能发电还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2018年太阳能的装机规模将略有下降,大约在45GW。

严鹏程介绍,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有效减少了弃水弃风弃光。

初步统计,跨省跨区清洁能源送出电量5870亿千瓦时,占总送电量的54.5%,其中,完成西南水电送出2638亿千瓦时,增长10.2%,为减少西南水电弃水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风电、光伏发电跨省外送市场化交易电量36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6%,缓解了“三北”地区弃风弃光压力。

在2017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表示,国家能源局将推动弃水弃风弃光电量和限电比例逐年下降,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解决该问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