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财讯 - 正文

关掉大众点评?美团:用户不答应 我们更不答应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蒋佩芳 2019-02-25 08:55:5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关掉大众点评?美团:我们不答应)

2月20日,据媒体报道,大众点评这一大众熟悉的品牌即将迎来变数:如摩拜单车被收购后更名为“美团单车”一样,大众点评将被改名或被直接放弃。

“大众点评即将消失”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来众多喜欢并长期使用“大众点评”的用户的关注。在大众点评官方微博上,不少网友留言:从学生时代用到现在,每次出门选饭店都是大众点评,出国旅游选择景点美食也会用大众点评作参考。

在用户依依不舍的声音中,美团方面辟谣称:“关掉大众点评?用户不答应,我们更不答应。”

更名可能性

官方资料显示,作为一款国民级的APP,大众点评于2003年4月成立于上海,是全球最早建立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2015年10月,大众点评网与美团网联合发布声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此后,大众点评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陆续推出“大众点评黑珍珠餐厅指南”以及基于真实海量用户评价大数据的“大众点评必吃榜”等产品和服务,受到用户的喜爱。

据界面新闻报道,为了提高DAU(日活跃用户数量),所有美团的产品将整合进一个App中,将点评抽干,其中,包括点评的数据输入、关系链输入和流量输入。具体来讲,点评最核心的资产——UGC(用户原创内容)内容评论将在美团端展示;外卖、酒旅等流量全部输送给美团。

此外,点评最赚钱的项目,比如商家推荐、排序、收费商家的UI(用户界面)等,都将被美团拿走。界面新闻甚至援引美团内部人士透露的说法,称该消息是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在开会时亲口说的,其背后的压力是投资人要求DAU达到6000万。

美团方面在回应《国际金融报》记者的求证时表示,“大众点评会一直是个独立APP,不存在合并进美团APP的可能性。大众点评成立15年来,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和支持,我们不忘初心,坚守陪伴。”

不过,《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美团方面并未对大众点评未来是否会更名一说作出直接回应。

“更名的可能性极大,大众点评之名并不利于美团建立一个完整的品牌识别系统,可能会逐步过渡,如改名为美团大众点评或其他,然后逐步走向消亡。”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行业竞争将升级

张书乐指出,从2015年末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就注定了大众点评作为一个同质化的品牌,最终会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历史名词。作为超级平台存在的美团,需要也必要形成统一的用户识别符号,即美团。美团所有的产品线组合,都以美团命名,就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形象,来强化美团是一个O2O形态下的综合平台,而不仅仅局限于生活服务一点。

在张书乐看来,大众点评的消亡看似会带来部分用户的不习惯和情怀诉求,但不要过度高估所谓的平台粘性,在品牌领域,用户的忠诚度都是可疑的,可以在利益和需求的影响下快速完成位移。过去的诺基亚、后来的苹果以及当下其他智能手机品牌所谓的“粉丝”,都在不断的转移着平台。而通过3年多的时间融合,原有的极少数大众点评情怀用户也已经基本完成融入美团的“位移”了。

TMT独立评论人、夸克传媒创始人王如晨则这样谈到,作为本地生活的APP品牌,大众点评的口碑不低,声量甚至好过美团APP。但大众点评的名字太过狭窄,名字对应的“点评”已经很难涵盖具体业务了。当然,如果就入口名称而言,叫久了也不觉得有什么别扭之处。

“但一个复杂的公司,想靠一个超级入口甚至两个入口包揽所有业务,就算能局部实现所谓千人千面,效果也不会好。协同时代,APP之间除了适应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需要外,还有入口之间的场景创造。” 王如晨如是指出。

美团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美团的营业收入继续保持翻番式增长,达191亿元,较2017年同期的97亿元增长97.2%;毛利总额为46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33.2%。美团整体变现率由2017年第三季度的9.3%升至2018年同期的13.1%。

尽管财报中未公布月活,但2018年第三季度在交易金额、交易用户、活跃商户以及用户交易笔数等方面,美团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进一步提升了获客能力和用户粘性。该季度,美团的交易金额(GTV)为1457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40.0%。截至2018年9月30日,近12个月内,交易用户总数达3.8亿人,同比上涨30.3%;每位交易用户年均交易笔数达22.7笔,同比增长32.6%;活跃商家达到550万,较2017年同期增长了44.3%。

对于行业的未来竞争,张书乐进一步表示,O2O或生活服务的双强格局已经形成,现在最大的竞争不在于和对手的份额角逐,而在于对自身产品形态和产品链条的场景打造与贯通。换言之,过去简单将线下服务搬迁到线上,形成流量入口和前台服务的简单“位移”,这部分的市场红利与空间割据已经完成,现在是真正只能通过互联网达成、并更深度释放各种O2O产品想象空间和实现形式的时刻了。

“过去单纯依靠线下,局限于碎片化用户和区域间隔而难以达成的更多服务体验和个性体验,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和产品创新的关键。”张书乐如是表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