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实体经济稳步向前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在河南兰考调研发现,兰考在金融活水灌溉下已换新颜。央行创设了“三支箭”政策组合,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融资主渠道,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即第一支箭——信贷支持、第二支箭——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三支箭——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原标题: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实体经济稳步向前)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在河南兰考调研发现,兰考在金融活水灌溉下已换新颜。兰考是国内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普惠授信基本家家覆盖,成为全国的脱贫样本。兰考之外,扶贫之余,近年来,金融活水从干流到支流,从大河湖泊到毛细血管,滋润着贫困地区富了,小微民企活了,实体经济强了。

未来,金融活水还要进一步施展“平衡术”,要有更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要有规模不一的机构参与,打造更为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同时注重在稳增长基础上防范化解风险,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持续的助力。

金融扶贫成效明显

近年来,各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拓宽金融帮扶领域,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不断改善。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涉农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支农能力明显提升。

央行数据显示,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534.4%,11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6.5%。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32.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22%提高至24%。

与此同时,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也保持较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从无到有,功能逐渐显现。

2007年至2018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572.7亿元,参保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1.95亿户次,分别增长10.1倍和2.9倍。

近年来,金融机构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比如利用各地不同的产业优势,量身定做贷款方式,撬动财政资金与银行贷款结合。以大户带小户,鼓励入股分红,激励多干多得等。

不仅如此,当前有更多类型的金融产品开始走进贫困偏远地区,比如国债、银行理财、保险等,拓宽了老百姓的理财渠道,增厚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当地监管部门利用各种渠道普及金融知识,寓教于乐、开办金融课堂,让金融观念深入千家万户。

从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调研情况看,兰考是金融扶贫助力脱贫的好样本。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域、产业和个体等差异明显,金融扶贫要用不同方式方法满足贫困地区需求。

纾困民企力度空前

金融活水灌溉实体经济不仅是扶贫。去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监管层“长短相济”出台了许多围绕民营企业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使货币“池子”中的水流入到暂时“缺水”、有长期市场的民营企业,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强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央行创设了“三支箭”政策组合,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融资主渠道,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即第一支箭——信贷支持、第二支箭——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三支箭——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目前来看,民营企业融资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不过相对国企而言,民营企业在金融系统获得的贷款仍相对不足,直接融资规模较小。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并非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战和一刀切。”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民企融资需要几家抬的合力,顺应企业生命周期客观规律,衔接好不同融资模式。未来中国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和融资缺口的弥合,将建立在促进经济转型长效机制基础之上,通过充分的市场化实现优胜劣汰。

做实体经济源头活水

去年以来,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中长期流动性供应,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近期,监管层多次发声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这意味着逆周期调节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同时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最近,央行施行“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增加了银行体系长期流动性供给,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促进城商行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给市场吃下一颗“定心丸”。

此外,央行近日改革了LPR形式机制,LPR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新LPR机制作用下,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有望下行,有助于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在改革LPR之后,央行未来或通过下调MLF引导LPR下行,进一步实现利率并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

未来,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作用仍需进一步发挥。专家认为,除逆周期调节外,还要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金融体系内在功能,形成实体经济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与金融体系之间的三角良性循环。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地方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扶贫的探索过程中,进行了不少丰富金融产品的尝试,比如无抵押、无担保、贴息贷款。然而金融供给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具体体现在,线上普惠授信待完善,不同部门间大数据体系建设尚未打通,小额支付跨行仍需收费等方面。此外,保险等产品在乡镇农村居民中的普及度也有待提升。

深化金融开放,也是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李超认为,加快相关制度建设的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探索丰富直接融资路径,合理引导国际资本流入,鼓励价值为主的投资理念,为企业融资和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可以预期的是,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和逆周期调节措施将提高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深入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金融开放将逐步完善金融体系,助力进一步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精准滴灌”。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