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金融行业正在迎来复杂多源金融场景与日益递增欺诈风险的深层叠加考验。麦肯锡指出,层出不穷的欺诈手段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这意味着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也必须对风控手段进行全方位升级,紧跟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前沿,构建更智能化、精准化的反诈防线。
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内金融机构均纷纷展开智能反欺诈技术研究与系统建设等一系列数字化赋能工作的实施与推进。与此同时,市场中众多优秀的技术服务提供商也凭借自身技术优势与创新研发实力,主动参与到金融行业反欺诈安全保障场景的支撑赋能工作中来。
以同盾科技为例,作为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其一直致力于探索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创新应用,并已成功搭建起专注于金融信贷与反欺诈场景的金融风控大模型。 目前,同盾天策——实时交易反欺诈系统,已成功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超融合计算等技术,可针对金融、支付、互联网等各领域业务场景所面临的交易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可基于用户历史和当前的交易行为特征,再通过指纹、风险画像等数据的结合,顺利完成对实时交易的有效预警与控制。
另一家长期专注服务于金融等特定行业的国内领先的以自主研发软件产品为基础的科技驱动型IT解决方案服务商新纽科技,近两年也基于“数据获取困难”、“欺诈手段多样”、“风险识别难度大”等当下金融行业反欺诈识别与治理的几大难点,成功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所服务客户提供出兼具感知、决策、管控、学习等功能模块,同时集数据读取、数据预处理、特征识别、模型评估和监控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智能反欺诈服务。
据第三方研究机构相关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金融反欺诈市场规模已达到350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长了18%,上述增长主要得益于金融机构对反欺诈技术的需求增加,以及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报告还提到,技术创新是推动金融反欺诈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欺诈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不仅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实时监测和识别异常交易行为,还能提供精准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服务,从而有效降低金融损失。预计2024至2029年中国金融反欺诈市场将保持年均15%的复合增长率,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大模型的落地,为金融反欺诈管理带来了全新机遇。然而,后面需要面对的挑战亦不容忽视,为此金融机构在利用创新技术与前沿科技手段的同时,还需确保其合理应用与数据安全,切实保障客户资金与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最终使创新技术成为金融反欺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进而全面展现出科技赋能金融风险防控的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