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杂志广场 - 商界 - 正文

吴晓波:人生当从容

来源:商界 2014-06-26 07:16:2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在财经作家这个群体里,吴晓波可以说是一个理想化的存在。上世纪90年代,吴晓波靠投资房产完成了最初的财富积累,1998年掷重金在千岛湖买下一座小岛更是成为新闻。


商界时尚2014年5月刊

 
 
 在财经作家这个群体里,吴晓波可以说是一个理想化的存在。上世纪90年代,吴晓波靠投资房产完成了最初的财富积累,1998年掷重金在千岛湖买下一座小岛更是成为新闻。2005年,他创办「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经营至今已成为原创财经出版领域的代表公司。他时不时出现在各类演讲、会议、论坛现场,与企业家、读者、媒体畅谈财经话题。与此同时,他仍保持着每年写作一本书的效率。尽管要做的事情如此之多,吴晓波却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忙,早晨不早起,晚上不工作,每年还有两个月的度假时间。活得如此从容,他到底有什么秘诀?

财经作家的创业实践

杭州,下城区,绍兴路。从吴晓波的办公室窗户望出去,风景十分宜人,紧挨着办公楼是一个公园,有着秀气的绿地和湖面。一条不太宽的人工河,静静地从不远处流过。按照风水学的说法,这是典型的「聚财之地。」吴晓波的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搬到这里已经两年了。

在接手蓝狮子之前,吴晓波是中国最知名的财经作家之一,《大败局》 《激荡三十年》等代表作无疑是中国原创财经图书的经典。「蓝狮子」起初是传媒巨头贝塔斯曼公司与中国几位新锐财经作家包括吴晓波共同打造的财经图书品牌。2005年,贝塔斯曼决定把中国地区的图书业务剥离,吴晓波觉得挺有兴趣,就接了过来。他说自己并没想过转型为企业家, 「只是想做一个10~12个人的公司。」但做着做着,就超出了当初的计划,业务越来越多,员工也增加到了目前的近200人。

财经出版中心是蓝狮子最早成立的部门,只负责内容的策划和制造,将传统渠道、印刷、出版等工作交给其他合作的出版机构。另外,贝塔斯曼曾经名噪一时的书友会业务,也成为吴晓波成立「蓝狮子读书会」的灵感,读书会针对商业人士的阅读需求,每月选取数本图书寄送给会员,每年为会员举办超百场名家讲座。出版中心是前端的内容制造商,读书会是后端渠道和面对消费者的一个平台。和传统出版公司相比,这样的运作模式没有资产压力,可以专注于内容的深耕细作。

蓝狮子没有赶上传统出版业最好的时代,阅读习惯的变化对出版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蓝狮子选择了「专业化」,只做财经图书,并且只做原创图书,差异化发展。吴晓波表示,每个出版公司的情况不一样,选择的路也会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一定要「变」。

蓝狮子有一句口号:「只与最好的财经阅读有关。」300多位优秀的签约作家是蓝狮子图书质量的保证。《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作者郑作时,《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的作者林军,《微革命: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的作者金错刀,《与商业明星一起旅行》的作者李翔等等,都是蓝狮子旗下极具号召力的财经作家。

除了图书出版中心和读书会,这几年蓝狮子顺应形势,陆续成立了几个新业务部门。其中「市场中心/讲师资源部」为企业、政府提供名家讲坛整体服务方案,2009年至今为全国大型银行、地产企业、商学院、政府部门等举办各类论坛、沙龙、讲堂300多场。「数字阅读服务」提供内容再造、宣传销售、运营服务。「企业出版服务」为阿里巴巴、TCL、7天连锁酒店等企业提供出版服务,出版了《X光下看腾讯》《鹰的重生:TCL追梦三十年1981-2011》《从不竞争》等图书。「智慧狮」以智能移动平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未来的可穿戴设备等)为主要平台,打造针对企业全体员工自我操练、智慧互生和自我显现的APP软件。蓝狮子已从原创财经出版机构,发展成商业阅读服务平台。

不做「快公司」

理论和实际永远存在差距,即便是吴晓波这样的「创业导师」也不能例外。在做蓝狮子的过程中,吴晓波也遇到过没想到的情况。他笑言:「没做企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啥都懂,做了企业才发现自己不懂的太多。」

蓝狮子读书会作为公司创办时的两大业务部门之一,至今已有约1万1千名会员。但它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多少收益,直到今年才刚刚开始盈利。吴晓波告诉我们:「读书会的会员续约率达到99%,说明这个需求还是很大的。但是读书会的成长性不高,毛利率很低。三年前定下的销售目标,三年后我们做到了,但是我们发现没有盈利反而还亏损了。因为书价、渠道成本、市场营销成本都增加了,但是会员却很难接受会籍价格提高。」

所以去年公司做了个决定,蓝狮子读书会主要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先把这个地区做好再说。吴晓波预计,三年之内读书会都不会走出这个范围。

东方不亮西方亮,蓝狮子的数字化转型很及时。数字阅读服务和「智慧狮」是蓝狮子目前增长最快的两个部门。智慧狮还处在投入期,是蓝狮子目前唯一不盈利的部门,但吴晓波预计,明年这个部门的盈利就会超过其他四个部门的总和。

「但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传统出版部门,新部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补充道。

在吴晓波的定义里,蓝狮子不是一个特别快的公司,追求稳健发展。他说:「我觉得蓝狮子还算是一个成功的出版公司,2005年到现在从来没有亏损过,目前的净利润率可以达到20%~25%,对于文化公司来说很不容易了。但是跟互联网公司比起来,就没有那么耀眼,这是行业决定的。」

很多人觉得蓝狮子如果在北京或上海,应该会发展得更好,但是这些年做下来,吴晓波觉得在杭州也挺好。「杭州没那么多跳槽的机会,所以蓝狮子的团队非常稳定。我鼓励他们买房子,买了房子就安定下来了。蓝狮子有一个基金,为员工提供一定金额的免息贷款,这样他们买房子就会容易一点。」说到这里,吴晓波脸上有一种阴谋得逞的坏笑。

做企业让吴晓波投入了很多精力,如果没有这个公司,他认为自己每年能多出10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更集中精力写书。但另一方面,蓝狮子也给他带来很多接触企业的机会,让他始终和企业保持非常近的距离。尽管早已不做财经记者这个职业,但吴晓波始终认为做财经记者很好,可以永远冲在一线。如果仅仅做一个学者,其实和一线离得很远,产业中发生了什么根本不知道。

吴晓波把自己定义为「记者型财经作家」,他认为每个人写作的出发点不同,而他是从事实出发的。他现在仍然会亲自做很多采访,有时候企业出版中心要做的案例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参与,比如TCL和施耐德的案例。采访企业这么多年,吴晓波仍然对此充满兴趣: 「我现在会去采访,一定是因为这个企业有我的知识盲点。比如他们做了一件很牛的事,我就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写作是件美好的事

我们问吴晓波,做企业和写书哪个收入更多,他回答:「做企业肯定比写书赚钱,写书赚不了什么钱。一本书印150万册,我能拿到的版税也就150万。财经作家主要的收入来自演讲和咨询,但我觉得演讲太辛苦,我又不爱做咨询。」

吴晓波写书,是因为他喜欢写。

每年大概有100天左右的时间,吴晓波会在早上9点起床,9点半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作,中午用1个半小时吃饭休息,然后写到下午5点半。「从我的收入来讲,我已经不需要这样了,我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因为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我觉得写作、思考对我来说是很美好的事。」吴晓波说。如果一个企业家,每天坐在办公室里觉得很不开心,吴晓波会建议他不要做了。不开心,说明他不喜欢、不适合这个工作。吴晓波觉得,没钱的时候,做不喜欢的事是没办法,有钱了就没必要了。人生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可以做。

从1990年到2003年,吴晓波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做了13年财经记者。在那里,文章中每一个数字都必须有出处,这也成为吴晓波日后写作的标准。在《大败局》出版后,很多人担心书里写到的企业家会找吴晓波麻烦,但他自己毫不担心,因为他写的全是事实。

吴晓波笑言,写了这么多年财经图书、财经评论,别的事都不会做了。「前年有朋友忽悠我,要给我一大笔钱,让我写个关于‘商战’的电影剧本,我也很兴奋地打算试一试。结果写了两个星期,我发现写不了,我没有虚构故事的能力。朋友劝我勇敢一点,突破自己,但我现在还是做不到。」

吴晓波喜欢用数据说话,他觉得这样直接明了。他说自己原来是学文科的,学文科的人很容易被细节迷惑。听故事容易感动,写文章也喜欢描写细节。这是很好的写作技巧和品质,但问题是,不注重数据,看到的只是表象真实,与内在真实存在差距。所以这十几二十年来,他越来越迷恋数据,对数据的记忆力远远超过文字。

熟悉吴晓波著作的人可能会发现,他不同时期的文风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形容说,写《大败局》的时候,他的文风就像个野孩子,非常鲁莽。但《大败局》成功也是这个原因。到了《激荡三十年》,是一种非常密集的写作,一个章节两万字,这对于财经图书是非常少见的。一个章节的内容非常丰富,读者就像走进一个细节的丛林。那是他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人生如果能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其实是很幸福的,所以写《激荡三十年》的过程我很幸福。」吴晓波说。

去年吴晓波出版了《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文风又变得不同。他说:「年轻人讲话是不由分说的,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变得拖沓,一个道理反复地讲。但这是人生自然的过程,我打算坦然接受。」现在的吴晓波更为自己活着,比如他计划写一本《企业家与中国社会》,仅仅是因为觉得这对他来说是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所以写下来。至于读者喜不喜欢,已经不重要了。

吴晓波心里很清楚,他这些年写过的书,其实大部分都已经没人看了,财经是一个太速朽的东西。不过他2010年写的《大败局》,现在每年还能印3万~4万册,这是让他挺高兴的一件事。大部分的书则慢慢被遗忘了,「时间以它的方式来证明一些价值。」

不和企业家交朋友

很多人猜想,吴晓波从事财经写作多年,一定有很多企业家朋友。然而事情并非如此。吴晓波表示,他的工作是描写企业家这个阶层,所以没办法和他们成为私交很好的朋友,也没办法和他们做生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独立性,说自己该说的话。「当然,我对他们很友善,企业家这个阶层总体来讲还是进步的阶层。我不仇富,因为我也很富。」说到这里他笑了,「所以我很早以前就觉得钱很重要,要变得很有钱。」

他建议,年轻的财经作者要保持独立,就要努力赚钱。他当年是靠买房子,现在可能不是投资房产的好时机了,但一定有其他的赚钱方式。如果没有特别大的野心,只想过上体面的生活,在市郊买得起别墅,市中心买得起一两百平米的大房子,一个男人奋斗十年应该完全做得到。

吴晓波透露,他和马云、王石、马化腾、柳传志、丁磊都认识很多年了,但是都很少见面。见了面也不谈工作,因为彼此知道的也差不了多少。除非是写作企业案例需要采访。他今年要写《腾讯传》,和马化腾也没见几面,但他采访了腾讯VP(副总裁)以上级别的所有高管,一共80多人。他自信地说:「估计马化腾知道的细节都没我多。」

「所以,跟企业家打哈哈,混在一起,变成朋友,一起吃喝嫖赌,这些我觉得都没必要。」吴晓波表示。

吴晓波回忆说,刚开始做记者其实挺不容易的,采访对象通常都比自己年长很多,不把他这样的年轻人放在眼里,而他就要努力去证明自己。《大败局》走红之后,这种情况才被改变。吴晓波觉得,其实人都有倾诉欲,企业家也一样。后来有的采访他甚至不用提问,对方会滔滔不绝地跟他说很多。

这些年里,吴晓波见证了很多企业家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传奇的过程,很多事情当时并不在意,事后回想才觉得别有深意。只不过在这个行业的时间太长了,所以掌握了大量资料。

2002年,吴晓波出版了《非常营销》,盛大购买了600本,从老总陈天桥到基层员工都在看,还写读书笔记。《非常营销》的内容是关于娃哈哈集团在全国的营销布局。陈天桥从这本书里学到一个词「联销体」,这个词是吴晓波发明的,意思是让厂家和渠道形成利益关系。后来陈天桥据此创造了盛大的「点卡模式」,通过网吧销售。2004年盛大上市,2005年陈天桥成为中国首富。

2011年,有一次吴晓波去深圳开会,遇到雷军,那是他第一次见雷军。当时小米手机刚上市,雷军拿着一部小米手机不停地给他介绍。吴晓波不了解手机,也没当回事,没想到后来小米会那么火。「他还问我觉得《乔布斯传》能卖多少本,我说大概100万册吧,他不同意,他说‘我觉得能卖600万册,我就买了5000本送人。现在回头想想,他那个时候对乔布斯有一种疯狂的热爱,后来他就变成‘雷布斯’了。」吴晓波笑着说。

前一阵子吴晓波参加了一个活动,在坐的有三个「80后」,一个做乐视的,一个做途家网的,一个做人人贷的。可能五年以前他们根本不在人们的视野里,而现在他们出现在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圈子里。吴晓波说:「这就是时间的积累,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时间管理很重要

能从容不迫地处理好各种事情,是因为吴晓波是一个很会「时间管理」的人。比如他跟助理说,一年帮他安排的商业活动或公共活动不能超过50场,去年是48场,今年大约50场。他双休日一般不在杭州,都在各地参加活动。去各大城市,他也会顺便掌握一些当地的财经数据。再比如他每年必须写一本书,所以得保证每年有100天左右待在家里。另外吴晓波每年有两个月左右的休假时间,他告诉我们「过几天我就去瑞士看巴塞尔钟表展。」

吴晓波认为,时间管理非常重要,并且跨度越大越有效。比如他今年写《腾讯传》2011年就定好了,已经做了两年多的调研。明年写《大败局3》,后年写《企业家与中国社会》,大后年的选题也已经开始策划。他写一本书从有想法到动笔写需要大约两年的准备期,需要大量的阅读、调研和做笔记。他觉得写书急不来,所以就慢慢写好了。这几年唯一曾给他带来焦虑的就是写专栏,经常被编辑催稿,所以现在很少写了。

吴晓波透露,他的生活节奏很慢,习惯睡懒觉,晚上不工作。喜欢打麻将、看电影、看韩剧,基本上有点分量的影片他都不会错过。通常在下午5点半完成一天的写作之后,他会去楼下的健身房锻炼1个小时,以便保证自己能够穿「只适合没有啤酒肚的男士」的Giorgio Armani西装。

近几年吴晓波更是乐得清闲,把企业管理权更多地交给年轻人。开会的时候他发表意见都是以「我建议」「我认为」开头,如果年轻人说「不对」,吴晓波也不会坚持。他说:「遇到1965年之前出生的企业家跟我说‘吴老师,我要转型!’,我就跟他们说不要转了,交给年轻人去做吧,年轻人可能比我们做得更好。」

如果你来蓝狮子参观,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里舒适、放松的氛围,工位不是标准化冷冰冰的,而是摆着不少植物、公仔等私人物品,各具个性。专门辟有休闲区,咖啡机、自动购物机一应俱全。在我们拍摄的过程中,甚至有员工带来的狗过来凑热闹吴晓波的办公室里,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大量的他和太太、女儿在一起的照片,这让他的办公室显得格外温馨

家人在吴晓波的心里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他给我们讲了个故事:2001年达能集团收购乐百氏,他陪着何伯权去美国。何伯权的女儿当时在加拿大读书,他们在海关等她来。等待的时候看见一位父亲,把几岁大的女儿抱起来给海关工作人员看。何伯权马上眼泪就掉下来了,他说:「我都不记得我女儿这么小的时候长什么样,也没有抱过她。」后来他女儿跑过来,吴晓波一看,就跟他说:「老何,这个年纪不归你抱了,归别的男人抱了。」这事对吴晓波刺激挺大的,他下决心一定要看着女儿长大,经常和她在一起。吴晓波习惯晚上不工作、不应酬也有这个原因。

1990年,吴晓波放弃保送复旦大学研究生的好机会,追随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太太来到杭州。在功成名就之后,也有不少人建议他移居一线城市,但吴晓波舍不得杭州。他说:「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在这里。我觉得生活比工作重要得多,工作无非就是谋生。我运气好,赶上财经写作受到关注,我的写作方式又恰好被大众接受。如果没有这一切,我还是会安心地在这里享受生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