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夫既孜孜不倦地从大师作品中汲取力量,也醉心于研习当代文化艺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美学观点。左夫早期的兴趣在于表现西风东渐中处于过渡阶段的中国民俗风貌,他将自己自发的、无与伦比的艺术经验融会贯通并创作出大批重要的艺术作品。他热衷于表现生命力和气韵,通过他杰出的即时性表达,观者能够在瞬间捕捉到画面上的性灵与情感。出于对世界文化与风俗的好奇,左夫已成为一个游走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艺术行者。他的油画从一个新的角度给21世纪的生活重新定义,通过它们,我们能够觉察到纯粹的东方式的艺术敏感。」
—美国加州美术协会执行主席伊琳·亚当斯
专业系统的艺术学习经历并没有让左夫在从美术学院毕业后以艺术家的身份自居,也没有投身于当时在国内热火朝天的现代艺术运动大潮,而是接受了分配来到北京,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公职—在贸促会上班,做中国国际博览会的规划设计,也因此有了许多出国的机会。1990年,左夫带着身上仅有的40美元去了美国洛杉矶,至今已24年。
左夫肯定没想到自己在洛杉矶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保镖,几乎不用怎么辛苦便可每月得到800美元,但这让左夫觉得很别扭,白拿钱的感觉不是滋味。很快他辞去这份差事,找到了当地的华人联谊会,新认识的朋友们推荐了画像的活儿,慢慢地左夫开始有了一些积蓄,在画像谋生之余也进行着自己的创作。但很快,画像的经济收入也开始变得不稳定,左夫又找到一个手绘T恤图案的工作,一天画700件,挣70美元。如此忙碌的劳作让左夫开始了反思自己来到这里的意义:绝不是来打工的,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干出事业,而这个方式只能是画画。
下定决心之后,左夫拿当时仅有的700美元全部买了颜料和画布,计划在两个月内完成10幅自己的作品,这时左夫才发现绘画才是自己心灵真正的依托和归属,有了自己的作品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机会,未来所有可能的成就也必然与之有关。而这孤注一掷完成的10幅画作真的为左夫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一个画廊的老板看中了将其全部买走,左夫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9000美元。
后来左夫用这9000美元做了一年的手绘T恤老板,在获得了更多更稳固的资金之后,他开起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正式进入当地的艺术圈,接着便是作品《蒙古情》、《父亲》、《船》等获得「全美油画金奖」,还有作品被各大画廊、博物馆收藏。同时他还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事业,频繁接受美国多所大学和艺术院校之邀去讲学,传播自己的绘画理念与美学价值观,并带领美国画家到中国农村写生,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左夫一步步地确立了自己在美国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回想起自己当年破釜沉舟有点赌徒性质的行为,左夫认为现在来看当时的结果有一定的必然性:长期以来正规的艺术教育培养出的扎实基础,与真实生活境遇所带来的强烈感受的积累,再加上身处绝境对艺术表达的激发,都使自己的创作有了很真切渗入人心的感染力。左夫一再强调创作中的「接地气」,艺术家的作品是由其阅历和经历造就的,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死磕」做一名艺术家,只是随着命运的安排,保持着勤奋,在一些关键的决定点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诚实地面对造就自己的经历,才能在作品中带出相同程度的感动。
多数观者都能从左夫的绘画中感受到很浓郁的古典气息,左夫自己也认为自己骨子里就是一个非常古典的良民,然而他在创作中也一直在冷静节制地融入一些现代绘画的表现方式:在保留明暗对比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比较纯的亮色使用,对边缘线的破坏,略带表现主义的笔触,运用一些现代设计的美学理念来统筹色彩的表现力。左夫要使现代绘画特征在自己的创作中合理出现,要真正的和自己的艺术产生关系,而不是盲目地去宣泄。似乎左夫与生俱来的关注点就建立在人们内心感受的共性上,而多年不平凡的海外生活经历则使这种洞察力变得更加敏锐。
左夫在海外发展期间曾有两次与国内美术界短暂接触,一次是作品《丝绸之路上的一天》入选第11届全国美术展览,另一次是作品《赤子情》被国家地震博物馆永久收藏。去年年底,左夫有机缘在北京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对此他表示:「觉得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抛开之前的名声与成就重新归零,就像当年关在洛杉矶的小屋里完成那10幅画一样,又是另一个起点。」 他并不认为这次展览来得太晚,因为所有的事情在他看来都是一种缘分,顺其自然,不能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