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金融证券 - 中国经济 - 正文

6月份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张化枫 2002-07-26 10:44:0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6月份,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强劲增长,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北京7月25日消息:6月份,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强劲增长,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增长7.8%,大部分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由此推断,今年全年GDP增长有望超过7.5%。但是,消费增长趋缓,消费物价走低,加之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难测,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下半年经济运行要保持上半年的增长势头有一定难度。而如何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GDP增长7.8%,第二季度8.0%快于第一季度7.6%,扭转了去年全年前高后低的态势。其他经济指标大部分超过年初的预期,表明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超过7.5%。

  1、工业增速不减、产销衔接加快

  6月份,全国工业完成增加值2780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2.4%,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9%,比上年同月提高1.24个百分点。

  支撑工业较快增长的"两大动力"是电子通信类产品和汽车类产品的高速增长。6月份,电子计算机产量同比增长近1.9倍,微机、显示器、打印机产量增幅在34.3%到49.2%,微波、载波、移动等通信设备增长22%到62%,移动电话手机增长27%,彩电产量增长43.4%。汽车产量增长33.7%,其中,轿车增长46.8%,载货汽车增长48.4%。两类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8%,约拉动3.8个百分点。

  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44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工业产销衔接水平提高,累计产销率为97.11%,比上年同期提高0.36个百分点。受经济增速加快以及石油价格稳中趋升等因素的影响,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扭转了年初下降的局面。4到5月份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5%,1到5月份累计实现利润1750亿元,增长2.8%。

  2、销售增长趋缓、物价延续跌势

  1至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48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与前五个月持平。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2292亿元,增长9.7%;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7157亿元,增长6.7%,城乡增长差距达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分别增长8.5%和15.9%。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除服务类收费项目如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外,食品价格下降0.9%,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1.1%到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9%。但近两个月来,市场价格降幅有所缩小。

  3、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尤甚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62亿元,同比增长21.5%,比去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扭转下降局面,同比增长25.6%;第二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增长25.3%;第三产业增长23.8%,增势略有放慢。

  各种经济类型投资均快速增长,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24.4%,集体投资增长15.8%,个体投资增长19.4%。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3.0%和32.9%,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6.1%。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2.9%、26.7%和20.9%。

  投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1)国债项目提前开工,资金提前到位,对投资增长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2)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21.3%上升为今年1至5月的26.8%。(3)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扩大,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追加投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4、出口增长加快、利用外资加速

  6月份,我国实现进出口总值49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出口260.2%+亿美元,增长17.8%;进口231亿美元,增长8.6%。当月实现贸易顺差29.2亿美元。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27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出口1421亿美元,增长14.1%;进口1287亿美元,增长10.4%。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增长12.5%,加工贸易增长15.0%;对美国、东盟、韩国等地区的出口增速加快,对日本、欧盟等国出口增速减缓,分别增长1.1%和6.1%。进出口相抵,累计顺差134亿美元,同比增加54亿美元。

  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440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6亿美元,增长18.7%。

  出口的强劲增长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其原因主要有:

  (1)出口政策的有力推动。今年初有关部门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同时放宽了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增加了出口信贷,上半年增长30.2%,再加上一些地方纷纷采取了一些刺激出口的措施,调动了企业出口积极性。

  (2)得益于美国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19.3%就是证明。

  (3)随着跨国公司加快将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17.9%,增势强劲,占总出口的比重达51.7%,在加工贸易出口中占据了74%的绝对优势。

  (课题组成员:张曙光、汪新波、金岩石、金三林)

  ★金融与资本市场运行★

  1、储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猛增

  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6月末,M2余额为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上年末加快0.3个百分点;M1余额为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比上年末加快0.1个百分点;M0余额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幅比上年末加快1.2个百分点。M1增幅比上月回落2个百分点,与6月份股市回暖,大批机构、个人资金流入股市有关。

  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2万亿元,同比增长17.4%。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1至6月贷款累计增加8300亿元,同比多增加1240亿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比上年末减少3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2.26个百分点。

  外汇储备增加较多,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24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2%。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累计增加306亿美元,同比多增153亿美元。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1元人民币,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央行出手干预

  6月份,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加权平均利率继续下行,分别为2.02%和1.95%。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不断下行的货币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从4月9日开始,多次采取正回购方式调节利率,6月以来,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上行的态度愈加明显,货币市场利率已有回升态势。

  3、股市井喷、债市跳水

  股指在经历5月单边下挫之后,6月加速探底。沪市股指最低探到1450点附近,围绕1500点反复筑低。6月24日受停止国有股减持的利好推动,沪深两市以近乎涨停报收,当天成交898亿元,再度呈现井喷行情。6月份,境内A、B股市场共成交4070亿元,比上月放大116.9%。

  受股市回暖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债券市场的游资流向股市,债券市场风险开始释放。长期债在历经数轮令人眩目的上升行情之后,终于纷纷"跳水"。30年期国债一上市,便大幅跌破面值至98.5元。伴随着长期债价格的大幅回落,中短期债券亦有相应的调整。总体说来,债券收益率曲线在6月完成整体上移,长短期债券利差拉大,收益率曲线逐步趋于合理。在价格大幅回调过程中,交易量不减反增,投资者对现券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未来趋势与建议★

  多层次细分金融市场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的态势良好,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消费增速趋缓,投资和出口增长加快,弥补了消费失速的不利影响。

  上半年投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然而,政府投资比重过大,会加重经济增长对财政政策的依赖。如果不能从体制上和结构上做出相应调整,是难以发挥财政政策的持久效应的。从投资构成看,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项目的持续性受国债项目数量和房地产市场容量的限制,下半年有可能减速,因此可以说依靠政府投资保持的持续增长效应已到了临界点。

  上半年,出口的强劲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但是,由于上半年执行的政策力度比较大,下半年的政策空间已不大,而美国经济近来险象环生,股市下挫,债市大跌,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增大,特别是公司违法造假,使美国面临着19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信心危机。考虑到去年外商协议投资增速缓慢,再加上贸易摩擦的增大和更多的非关税壁垒,下半年出口要保持上半年的增长势头有一定难度。

  从目前看,在社会需求结构中,消费的权重最大,约占60%'左右,但其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比去年同期的10.3%低1.7个百分点。现在虽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明显增长,但居民储蓄增长更快,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而消费结构转换,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之中,人们需要积累一定储蓄才能购买这些高档耐用消费品。

  如果说受体制结构的影响,现在财政政策面临着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问题,那么,货币政策也是如此。

  上半年由于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央行不得不通过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基础货币,上半年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占基础货币增量的很大部分,货币政策操作显然是被动的。同时,由于存款的高速增长和存差的扩大,银行的资金闲置和成本增加,于是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快速增加,使央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又流回央行。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可能会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减少商业银行的无风险收益,迫使其增加贷款,但此举的作用也值得观察。

  除了贷款资产以外,商业银行还持有大量债券资产,6月末已达2.3万亿元(包括国债1万亿元,政策性金融债0.6万亿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定向发债0.7万亿元)。一方面,有些是银行承销卖不出去不得不持有的。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将巨额闲置资金投向同业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这两个市场的利率一直走低。虽然一级市场利率下降为二级市场已发行的债券价格打开了上升空间,导致了上半年国债市场演绎出放量上涨的火爆行情(现券成交量增长11.2倍),但是,由于一级市场的招标利率已经跌无可跌,放量上涨的结果是,使二级市场债券收益大幅下跌。这就增大了国债市场的风险和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面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和日益压低的市场利率,中央银行从4月9日开始采取正回购的方式,回笼货币。6月12日招标发行的"02国开06"债首次采取了美式招标,即由一种价格改为多重价格成交,这样,高价投标人将承担高价成本,阻止了债券利率的持续下跌,二级市场上的10年期金融债等长期债的利率也开始回升。

  然而,由于债券市场规模太小,品种单一,其作用也十分有限,无法改变金融市场的基本态势。通常,债券市场的发展先于和快于股票市场,但我国却相反,特别是企业债券只有200多亿,严格的额度控制和多头监管阻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进而缩小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基础和范围,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应当指出,真正促使债券市场风险释放的是股票市场政策的变化。6月24日国有股停止减持的消息发布后,市场游资短线抽逃转移,造成了债市"跳水"和股市"井喷"。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了股市与债市之间的冷热转换。当然,在此之前,证券市场几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也为资金涌向股市铺平了道路。首先,恢复并完善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政策,既有利于恢复和坚定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也有利于吸引场外增量资金重新入场,对于这些资金来说,二级市场即使微利甚至亏损,都可以通过一级市场的低价配售获得补贴。其次,最近推出的180指数,为大资金进入市场铺平了道路。对大资金来说,大盘股的价值是双重的,不仅本身市盈率较低,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且对一级市场配售也很有利。

  从上半年债券市场的火爆到6月24日股市的井喷,市场在向我们传递怎样的信息呢?一句话:储蓄过剩,投资不畅;资金淤积,效率不高。因此,如何将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是十分迫切的课题。解决的办法不仅是疏通银行的信贷渠道,改变过于向大城市和大企业倾斜的信贷体制,而且要靠多层次金融市场的细分和竞争。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的认识还不一致。

  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热衷于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其实,上市就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吗?国有商业银行不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不在加强管理提高服务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这既不能彻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问题,弄不好还会影响股市的平稳运行,需要谨慎从事。我们曾多次讨论发展中小金融、民间金融和社区金融的问题,一是让民间资本进入,二是让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独立,这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与此同时,改革商业银行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运行规则,实行扁平化管理,加强各业务部门的垂直联系和信息沟通,缩短决策管理半径,减少信息不对称,方能真正提高银行服务的水平和金融活动的效率。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