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其他理财 - 正文

汽车营销路在何方 全国性汽车营销峰会召开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周杨 2004-04-05 10:00:0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4月5日消息: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中国车界大腕3日云集蓉城激荡脑力风暴。

  4月3日,中国汽车行业大腕云集成都,相关部门官员、专家学者、制造商代表、汽车流通领域巨子等100余人,围绕汽车营销这个主题就其现状、问题、对策等进行了高层次交流。业界认为,这是首次全国性的大型营销峰会,将对整个汽车产业尤其是汽车流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本报汽车工作室将这次脑力激荡的核心智慧整理成几个篇章,希望为广大车商和本报读者提供营养。

  A篇关于营销机制

  ★核心观点:汽车业就是世界银行☆发言人:国务院研究院副司长邓文魁

  目前,不利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首先,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利润相对较高,使得部分企业盲目投资、过度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中国汽车制造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政府保护,国内现有2390多家汽车类生产企业,部分企业在发展初期不可能健康发展;再次,国内大部分汽车制造商存在垄断行为,厂家没有真正实现有效竞争。

  其实,汽车行业就是世界银行,资源配置遍布全世界,基本上是全球采购,国内汽车行业应该实现开放式的发展,开发自主品牌,通过有序的、开放式的竞争实现良性发展,国家应该把汽车行业作为支柱型的、鼓励性的企业,使国内汽车在有序竞争情况下实现规模化发展,中国汽车才可能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核心观点:建立完善的营销机制

  ☆发言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

 1992年以后中国汽车进入了黄金时代,汽车改变了经济,经营上出现了个性化,服务上则以人性化为主,实现以人为本,但市场竞争应更加有序,营销上必须建立完善的经营体系。

  营销作为产生利润最主要的环节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我国有具备自主创新以我为主的产品开发,有坚实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以及相关同步行业的支持,这就奠定了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条件,我国更应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销售的营销体系,否则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困境。根据中国国情,汽车营销体系应建立多种体系并存的营销机制。

  B篇关于4S模式

  ★核心观点:4S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发言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向阳博士

  由于4S店具有垄断性,欧盟为防止垄断已经取消该营销模式。同时,由于处在买方市场下,4S专卖店面临着政策风险、汽车品牌风险、投资风险等一系列挑战。

  因此,4S专卖店应转变经营观念,变推销为营销,变被动等客为主动走商;重视打造和维护经销商自身品牌;实现多元化、多品牌、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经营重心由整车销售向销售后市场转移,以改变自身的赢利模式。同时细化售后服务市场,推行专业快修连锁店+4S模式;进行营销业务流程再造,规范并标准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媒体资源,提供24小时网上服务;重视软件建设,推广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汽车营销联盟,成立行业协会,提高话语权。

  ★核心观点:4S店不可能赢家通吃

  ☆发言人:一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强

汽车销售模式一定要多样化,我们处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行业,所处的环境时刻在变化,没有一种可以通吃任何情况的销售模式,不能死守一种模式不放,多样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规避单一销售模式的风险。

  汽车销售模式要因人、企业、事、地而宜。对成熟品牌,品牌专卖是个好选择;对刚刚起步、品牌知名度低、大众化小规模的产品,盲目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品牌专卖或多位一体形式不是明智的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销售模式才是最好的。

  ★核心观点:4S店和大卖场只能共存

  ☆发言人:神龙公司东风标致品牌部总经理唐腾

  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巅峰时期早就已经到来,狼来了也不是今天才来的,早已经来了。巨大的市场变化无论是几S店,都有对抗心理,但4S店的压力小,风险给了厂家,于是厂家、商家都要关心流通领域的问题,双方多了一些沟通,多元化发展的模式是必然存在的。资本上引进外资吸收内资实现多元化,流通领域也是卖场与4S店并存,外国企业的抢滩让经销商和厂家不得不携手共谋生存大计,不存在谁替代谁,谁抢谁的市场的问题。4S店和汽车卖场必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C篇关于交易市场

  ★核心观点:汽车超市优势明显☆发言人:北京中联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张超

  4S专卖店在运营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比例大大高于汽车交易市场,主要原因是:4S专卖店的单一化品牌策略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当某一品牌在市场中处于滞销或销售不畅的状况时,其4S专卖店的运营成本将会立即大幅度提升,而由此造成的连锁反应将会增大经销商的投资风险。而汽车交易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为增加市场的汽车交易量提供了可能。在当前大多数消费者品牌意识还不强的情况下,符合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心理的汽车交易市场优势非常明显。★核心观点:代理制制约汽车超市

  ☆发言人:北京亚之杰伯乐汽车总经理孙锋:

  汽车多品牌超市的竞争优势在于:一是利用一次性大批进货或买断车型等手段取得价格比较优势,从而让利于消费者;二是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靠服务品牌将汽车产业价值链延伸与扩展。然而,目前国内汽车厂商大多推行品牌专卖代理制,还无法将汽车品牌代理授予汽车多品牌超市经营,汽车超市的车源只能来于4S专卖店,失去了价格优势,甚至有的汽车厂商还会限制它的汽车产品进入汽车大卖场或大超市。

  ★核心观点:“联合机制”充满挑战性

  ☆发言人:上海联合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应建中

 最近的一次全国汽车消费市场现状网上调查结果表明,60%的受访者愿意在汽车交易市场内购车,20%的受访者愿意选择普通销售商,只有8%的受访者愿意选择品牌专卖店。据专家预测,2004年我国汽车仍有20%以上的增长,其中轿车的增长将达50%,总量有望突破500万辆。但随着中国汽车行业与国际全面接轨日期的临近,国际汽车销售势力在中国服务领域越发强劲,对整个汽车产业链将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汽车热带动了汽车市场的建设热,与之相伴的渐成围城之势的汽车市场正在迅速扩张,本土企业将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而“联合机制”下的汽车交易市场的发展将充满挑战性。

  ★核心观点:中心卖场+连锁服务

  ☆发言人:成都置信·精典汽车总经理万勇:

  据统计,成都市整车每年销售利润是5亿,汽车售后快修美容每年的利润是13亿。而市场上有800多家车商在争夺5亿利润,而很少的专业高平台企业在争夺13亿。所以,汽车售后、汽修美容是一个可观的市场。因此,汽车业要构建一种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售后流动服务网络。同时开展一系列的车主活动,为车主提供更加全面而周到的汽车生活增值服务。置信精典推出的“中心大卖场+社区服务连锁”的布局就是一种前卫的尝试。

  D篇关于营销手段

  ★核心观点:汽车营销进入多元时代

 ☆发言人: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吴迎秋

  经过多年的摸索,国内汽车销售开始以市场为基点塑造营销品牌模式,小厂也塑造品牌、车商也塑造品牌、经销商也树立自己的品牌———品牌销售这是第一个阶段。在价格竞争白热化的时候,一些生产厂家、经销商则开始在服务上做文章,因为经销商知道降价只是一种手段,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解读产品的水平等等都在影响着汽车销售,于是一些厂家开始注重服务,汽车营销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以服务为重点。于是一些经销商改变策略开始筹建4S店,4S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汽车销售进入了第三个阶段———4S店销售。可4S店不是盈利的代名词,也不是厂家唯一的销售模式,于是中国汽车销售出现了一个多元化销售的阶段或者时期。

  ★核心观点:用户满意即营销核心

  ☆发言人:一汽轿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殿明

  探讨营销模式不是根本的目的,更主要是提升营销的质量,提高营销力,这才是最核心问题。模式只是在整个营销工作和渠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下,营销工作最主要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特别是个性化需求。在实际营销工作和手段上,必须体现“用户第一”的理念。我们需要用户反馈,注重销售服务满意度。在广告宣传上、售后服务都要满足客户需求。不管任何经营模式,只有你在某一个产品上真正做到让用户满意,真正在整个体系上保证用户对产品从前到后的满意才是最重要的。

  ★核心观点:营销本身就是品牌

  ☆发言人:中国汽车报副总编吴迎秋

  有人说,品牌是汽车厂的牌子,只要汽车厂把牌子做好了,车自然就卖好了;也有人说,品牌就是一种号召力,是靠量的积累才能逐步发挥出来;还有人说,品牌与营销一个是目的,一个是过程,不能混为一谈。但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营销本身是一种品牌。在这样的品牌下,整个品牌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即只有整个品牌与营销品牌的有机结合才是品牌营销的最高境界。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