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4月5日消息: 据《新京报》报道,近两年来国内汽车市场持续火爆,在制造业激发起一股强烈的“外行造车冲动”,家电业、手机业甚至烟草业、食品业等行业的巨额资本像潮水一般涌入汽车业。从早期的春兰、扬子,到近来的新飞,格林柯尔以及五粮液、波导,行外企业造车顿成风潮。
然而专家“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的警告频发,汽车业技术与资金门槛之高,也让人产生了对这股热潮是否理性的怀疑。如何理性地分享汽车业“最后的盛宴”已经成为投资这一行业的企业决策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仅仅冲着高利润?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众多企业如此心切进入汽车业,其“追求多元化”和“积极转型”呼声的背后,是其对主业的缺乏信心。家电业不到5%的微薄利润是残酷的事实。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曾说,卖一车冰箱还不如卖一车胡萝卜挣的钱多。而五粮液造车计划的重要原因据称也与白酒业的利润越来越薄有关。
手机制造业进入2003年,涉足该领域的厂商达到数十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使得该领域的平均利润率大幅下跌,整体市场规模也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增长期。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这些公司的当务之急!
虽然汽车的利润也在下跌,但据称仍然高达20%至30%。即使保守一点的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所称的也有“平均利润10%”。这样高的利润率,足以让众多企业忽视巨大的技术鸿沟,而将其通过主业积聚的大量资金投入其中。
电子产品搭“顺风车”
上周,又有一家电子企业加入“外行造车”的潮流中。夏新电子3月27日发布的2003年业绩公告中向外界披露,拟投资1.75亿元与南汽集团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联合生产汽车车身等产品。
与同是国产手机厂商的波导号称30亿元砸进汽车制造业不同,1.75亿的投资算不上大手笔。而更大的不同可能还在于,夏新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公司不参与汽车合资企业的任何经营,而希望借此次“辅助型投资”带动公司车载笔记本、电视、影碟机、音响等相关电子产品的市场拓展。
据了解,在国际汽车制造市场上,钢铁、橡胶等机械成本占整车制造成本的80%,电子零部件产品占成本的15%,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电子成本将占到40%-50%,目前在奔驰、宝马等高档轿车电子零部件成本已达到总成本的35%。在照明、防盗、点火系统,以及车载电视、电话、电脑产品中家电企业有很大的运作空间,松下、飞利浦等国际家电巨头同样是全球前十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国外企业的做法值得研究、借鉴,而业界也认为,夏新此次在汽车行业的小幅投资,可能只是为了借此与汽车厂商建立良好关系,从而带动公司主营业务的业绩提升。
“冷字诀”念到汽车业
此前也有业内专家指出:“家电企业不但缺乏汽车制造行业所需要的高密集度的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们缺乏对汽车的理解。其实它们完全可以借助自身在电子制造产品领域中的优势进行和汽车行业相关的多元化经营,或者汽车的电子零部件产品,并非一定要进入整车的生产。”
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就曾明确表示,不会考虑进入汽车业,创维要坚守自己熟悉的产业并进行相关多元化。黄宏生选择了投资车载液晶电视产品,以拓宽彩电产业链的延伸。而新飞做冷藏车则让业界看到了另一种多元化模式。
新飞作为一家家用电器制造企业,其主导产品为冰箱、冷柜和空调等制冷家电产品。早在2002年年底,新飞就成立了新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共投资数亿元人民币,目前首先生产市场上急需的用于特殊药品、冷藏食品和乳品保温运输车,预计到2004年年底三期工程完工后,年产各类专用运输车可达1万辆。
新飞原是制冷行业的名牌,生产冷藏车可谓顺风顺水,技术与渠道都有用武之地。而且近年来冷藏车、保温车的使用领域也在迅速拓展,其用户发展到超市的配送中心、食品商店、各类食品厂、医疗单位和专业物流公司等。另一方面,这一领域至今没有多少竞争对手,所以新飞的造车路线普遍被行家看好。
汽车与主业双赢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市场主体出于“逐利”的本性而投资的行为原本无可厚非,然而仅仅怀着逐利的心态就贸然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尤其还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汽车行业,难免被指“急功近利”。新飞和夏新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涉足汽车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的同时带动主业的拓展和升级,这样的的投资行为无疑更加理性,也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