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其他理财 - 正文

1000万台产能无法消化 冰箱业面临严峻价格战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周杨 2004-04-07 10:04:3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4月7日消息: 据《南方日报》报道,冰箱业已经迎来五年来最严峻的价格战。”近日,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建华在广州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坦陈。

  就在同一天,新飞在广州召集全国媒体宣布,从即日起在全国市场对旗下15款主销型号冰箱实施降价,降价幅度最高达到20%,同时推出涵盖高、中、低不同价位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新款节能冰箱,强力反击竞争对手的降价动作。  
  冰箱业价格战全面开打

  尽管成本依然高企,但冰箱业却在2004年度发起了史无前例的一场价格运动,与以往中小品牌挑起的价格行动不同,冰箱业传统的三大家族(以往的四大家族之一美菱纳入科龙家族)在今年成为价格行动的主导力量。

  王建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此次全国性降价后,新飞在中低端产品的价位将全面接近市场,比如201升的冰箱由2100元降到不足1600元,竞争力极强。

  此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海尔低调对旗下30款冰箱大幅降价,随后科龙宣布应对挑战,大张旗鼓地将旗下科龙、容升、康拜恩三大品牌80余款冰箱降价。

  业内人士称,新飞加入降价战团,表明冰箱业的三大家族开始集体“武斗”,也标志着国内冰箱市场全面开打价格战,这也势必使得长期波澜不兴的国内冰箱市场格局再次发生震荡。

  单台成本上涨40元-50元

  然而尽管冰箱巨头有一千个价格战理由,面对原材料持续急剧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国内冰箱产能远远供大于求的局面,冰箱业能否避免重蹈彩电、空调的价格战泥淖?业内人士表示深切担忧。

  席卷整个家电业的原材料涨价困局,使得耗材大户的冰箱业无可避免。昨日有冰箱界资深人士向《南方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去年年底以来,由于中国旺盛的投资需求,钢材、石化产品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冰箱的制造成本中,钢材和化工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据估算,仅仅由于钢材和化工原材料涨价,目前每台冰箱的制造成本就要比去年同期增加40元-50元左右,虽然各大冰箱巨头纷纷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努力消化这种压力,但是原材料涨价带来成本的上升已成定局。

  “2004年将是整个冰箱业价格战最严峻的一年,同时也是原材料价格上升最厉害的一年,平均摊到每一台冰箱上,单台成本上涨了40元—50元,容量大的冰箱成本涨幅多一点,容量小的稍微低一点。”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建华对此同样表示认同。

  产能困局何时能解?

  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行业难以消化产能的困局是国内冰箱巨头全面开打价格战的主要原因。

  与空调一样,产能严重失衡同样困扰着中国冰箱市场。据统计,中国冰箱业的年产能有2500万台之巨,而国内市场年容量却不足1000万台,加上出口——按企业自报数合计为550万台,仍有高达1000万台的产能无法消化,造成设备闲置开工不足,折旧费用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近两年来,科龙的东家格林柯尔大肆收购,产能急剧扩张至近千万台,并吞并了原四大家族中的美菱电器,以及吉诺尔、上菱、西冷等,导致冰箱市场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格林柯尔系急剧扩张后,迫切希冀倚靠自己的规模优势,低价挤压其它对手的市场份额,而冰箱同行们不甘其后,也只有靠先下手为强或强力反击。  

  此外,由于产品同质化和外资品牌的压力,以及不断有“新军”们低价冲击市场,使得海尔、科龙、新飞等巨头们无法安之若素,等来等去终于按捺不住,纷纷走降价之路,摊薄折旧来降低成本。

  正如王建华坦言,冰箱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按照200万台销量计算,盈利也只不过1亿元左右,而现在成本已经上涨,加上终端产品降价,盈利空间岌岌可危,“如果我们不调价,市场占有率将难以保证。”

  会否步彩电当年后尘?

  业界更关心的是,正在进行的价格战会不会演变成一场欲罢不能的消耗战,从而步VCD、彩电全行业亏损的后尘?

  有业界资深人士昨日向记者评论称,由三巨头发动的价格战无疑将对行业格局发生重大影响,不仅对为数不多的区域性品牌形成巨大压力,进一步加速其被淘汰的过程,同时封杀“冰箱新军”们本来就很有限的生存空间。

  不过期望由巨头企业发动的这场价格战一举彻底颠覆冰箱业的行业格局,显然不太现实。

  有专家指出,价格战对企业提高销量,扩大规模有利,但在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盲目扩大规模追求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容易掉进规模经济的陷阱,尤其是在一二线市场几近饱和,而农村市场的启动远不如预期那么乐观的大背景下。

  不仅如此,庞大的产能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销量,非但不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巨大的设备折旧费用很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节点。

  事实上,三巨头目前都存在着产能困境,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固然重要,但保持基本的赢利能力,也将考验巨头们持续生存的能力。而这将是价格战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所不能相容的地方。从这个角度可以断言,三巨头主动挑起的价格战不可能无休止打下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