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其他理财 - 正文

跨国巨头为中国集体亢奋 一致抗辩汽车过热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周杨 2004-04-13 14:54: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4月13日消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跨国巨头为中国集体亢奋,一致抗辩汽车过热。

奥迪:在高档市场中没有过热现象

  福特:我们会非常严谨的分析和调查

  德尔福:技术改造的投资是必须的

  米其林:政府应聚焦快速增长下的环境”

  2003年是中国汽车年,中国全年汽车产量达420万辆,其中轿车突破200万辆。在2002年汽车井喷式增长之后,汽车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相对全世界汽车业产销增长几乎停滞,中国堪称一枝独秀。

  然而,在汽车业融入全球化、市场化,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全球汽车跨国集团全面进入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巨大震荡与转型。由于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本图谋进入中国汽车业,这里面有民营资本,有国有资本,还有跨国资本。

  汽车销售的快速增长,同时带来了能源、交通等诸多问题,而国家有关部门也提出了汽车产业投资过热一说。关于中国汽车产业何去何从,一时之间意见纷纭。

  2004年3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汽车工业圆桌会议就这些话题进行了讨论。此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汽车产业链中的四家跨国巨头的中国区负责人:奥迪中国区执行总监狄安德先生(Andreas Deges),福特汽车副总裁,福特中国董事长兼CEO程美玮先生,德尔福中国总裁陈锦亚先生,以及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祖杰先生(Eric Jugier)。

  投资过热说

  《21世纪》:现在大部分汽车公司都在准备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有人指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投资“过热”,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狄安德:我们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早十年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对中国市场更为熟悉,我们的品牌也赢得了中国客户的尊敬。我们对于自己的投资是有信心的。如果仔细分析中国汽车的细分市场,可以看出高档车市场是整个汽车市场里面比较健康和稳定的一块。而且,我们从这个细分市场里面,并没有看到“过热”的现象。

  程美玮:汽车工业和别的工业不同,别的产业可能投资一千万美元就够了,但是汽车工业需要投资上亿美元,甚至十亿美元。所以我们作出投资决策之前,我们会非常严谨地分析和调查。2002年到2003年,中国轿车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我们在别的国家和市场上的经验判断,是当购买力评价指标(PPP)达到6000美元的时候,家庭轿车的消费市场就会出现快速的增长。从2003年开始,我认为中国基本上已经开始进入这一阶段。

  陈锦亚:从汽车工业几十年发展历史看,很多小企业的生产能力是过时的生产能力。另外,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存在着理性投资的问题。成功的企业都有非常严格的投资决策流程。例如上汽集团,虽然宣布了很大的投资规模,但是实施起来毕竟是一步一步来。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都是非常严谨的,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过热的情况。

  另外,以德尔福的经验来说,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进行技术改造,会需要非常大的投资,但是这种投资是必需的,是为了更强大的竞争力。

  祖杰: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非常快。从我们的经验来说,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中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地长期发展,其核心的问题就是在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如何来保持现在的环境。

  竞争激烈论

  《21世纪》:去年奥迪中国取得非常快速的发展,奥迪对于今年保持自己的增长率方面是否有担忧?

狄安德:我们对今年的增长是很有信心的,但是具体的数字要到年底才能知道。我可以给一个数字,今年前两个月我们共销了11000多辆奥迪车,这个数字和去年同期相比,取得了40%的增长。

  《21世纪》:现在中国的低端轿车市场价格战连连不断,随着市场竞争者的增加,价格战是否不可避免?

  狄安德: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中,奥迪产品的价格变化并不大。我们主要是针对客户的需求来制定价格策略。我们提供很多附加服务和价值给我们的客户,而且,对于高档轿车的购买者来说,他们对价格并不十分敏感。当一个客户决定花100万购买一部轿车的时候,他更多考虑的是品牌、服务、网络和对于产品的期望,至于在价格上是否可以获得优惠和折扣,对他们的决定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经过调查,我们的客户更在意我们提供的个性化售后服务,我们组织的豪华聚会,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是我们客户更希望得到的。

  《21世纪》:目前中国相关汽车产业政策对于跨国公司有什么影响?

  陈锦亚:现在中国政策法律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尽管还有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知识产权。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中国现在法律政策的透明度和二十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祖杰:现行的规定已经比较完善,我认为这些有助于新技术产品的发展。上海、沈阳的当地政府都支持我们的工作,包括在生产方面和研发方面,政府也希望引入更多的新技术。我们希望政府新的政策应该增加对新技术的要求,这样更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和舒适的需求。

  《21世纪》:现在跨国公司都希望中国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会不会使得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祖杰:在生产经营中,我们需要掌控权,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轮胎行业比较集中,只要在生产中控制得比较好,就完全可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外,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对保护知识产权有更多重视。

  对我们来说,我们会提高相关的技术。轮胎有超过200个部件,我们的研发中心也在帮助我们的原料供应商发展,让更多的企业来分享我们的技术。

  《21世纪》:作为跨国产业链中的一环,跨国零部件企业和中国本土新出现的整车企业有什么样的合作?

  祖杰:我们在中国不仅和全球合作伙伴合作,也有很多本地客户。我们希望和这些客户有更多的合作。我们的中国研发中心有专业的团队和工程师,其一部分职责是提供技术支持和研究他们经常和中国的设备厂商合作,来为我们和米其林全球提供设备。

  陈锦亚: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国民营汽车公司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虽然低价可以进入市场,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可以和国际性汽车产业巨头进行竞争的公司,提高技术含量,增加品牌效应应该是更好的途径。

  产能过剩辨

  《21世纪》:如何来看待汽车产业的过剩问题?

  狄安德:生产过剩的现象可能在低档车和中档车存在,但在高档车,我们看到客户的需求还是很大。我们认为,对于过剩的问题,其实政府可以有更多刺激需求的方法可以来运用。例如增加汽车金融服务,发展汽车租赁市场,使更多的人可以拥有轿车,这就涉及到了政府的法律和监管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还非常低。

  程美玮:如果仅仅看中国的平均GDP,是很难理解中国现在拥有的电脑和手机数量的。中国是一个很广阔的国家,各地发展水平不一样。沿海一带,我感觉有点像西欧。这里有4亿人口,2002年,这一区域的PPP指数已经差不多到了6000美元。所以,中国沿海对轿车的需求是很大的。我个人认为,中国对于轿车的需求还有潜力,但是增幅可能不会有2003年那么快。另外市场也不会一直向上,可能其中会有一定的调整,如同股票市场一样,虽然大的趋势可能很好,但其中仍会有一定的调整。

  祖杰:我们是和整车厂一起工作的。我们有很多合作的厂商。在2002年到2003年期间,我们这些合作伙伴发展得非常迅速。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了竞争,造成很多新车、新技术纷纷进入了这个行业。另外,消费者也越来越有能力和愿望购买新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轮胎厂商也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米其林在中国引入新型环保型轮胎的时候,还担心是否会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结果这一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非常好。

  陈锦亚: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是互相依存的。整车企业要依靠零部件企业发展,而零部件企业则也要靠整车企业发展。这几年,中国的形势令我们非常鼓舞。2003年是中国汽车年,我认为2004年还是中国汽车年,甚至未来几年,中国的汽车产业还会有快速的发展。DRI预测到2006年年底,中国可以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未来几年将是令人非常振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