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1月31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证券公司执行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大批证券公司因此被“打回原形”,这成为2005年初证券市场的一大“奇观”。
日前,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布的57家证券公司的2004年年报(未经审计)中,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申银万国)这家老牌券商,2003年经追溯调整后,以28亿的亏损额,高居57家券商榜首。
罪魁祸首委托理财
翻开申万的年报,赫然印入眼帘的是2003年年末未分配利润为-27.74亿,而2004年4月发布的申银万国经过审计的2003年年报中,申银万国的未分配利润还是盈利1.3亿。二者之间相差29亿元!
根据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增设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短期借款、预计负债、受托投资管理收益、资产减值损失等七个新的科目。过去,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都不提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只提1%的减值准备。这是申银万国以及其他一些证券公司年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
细看申万2004年年报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其中受托投资管理收益一栏,2003年被调整为亏损21亿,2004年亏损继续扩大为26亿。
委托理财的巨额亏损,直接导致未分配利润2003年为-27.74亿,2004年为-28.4亿;股东权益2003年为14.4亿元,2004年为13.8亿元。负债和股东权益总计2003年为240亿元,2004年为178亿元,共缩水60多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申银万国目前的状况甚至比之前一段时间盛传要破产的海通更加紧急,“海通的资本金有87亿,申银万国的资本金才42亿,申银万国现在每股只剩下0.3元左右,公司经营状况如果没有大的改观,每股3毛多钱亏起来是很快的”。
另外,2004年的报表显示,申银万国的净资本2003年经过调整后为15亿元,2004年仅剩下9.9亿元,缩水1/3.即便如此,仍然有人对银行间拆借市场发布的这批券商年报的真实性表示质疑。由于是未经审计的年报,阅读者无法看出,报表制订者是否执行了严格谨慎的会计准则。
消息人士透露,上海审计局曾经在这两年对上海的三家老牌券商——申银万国、海通和国泰君安做过一次审计,其结果是国泰君安最好,申银万国的麻烦较多。
与此相印证的是,国泰君安第一批通过发债申请,随后海通也被批准可以发债,2003年10月8日,申银万国正式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公司发债申请文件,但市场尚未听到获批的消息。
另外,目前正在进行的券商创新试点评选对券商的今后来说至关重要,据说申银万国直到现在仍然没有递交申报材料。
投行之痛
申银万国一位内部人士认为,公司目前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个资产质量比较差;另外一个就是投行业务虚弱,与申银万国的行业地位不匹配。
2001年起的几年间,申银万国的证券发行收入分别为3000万、740万、4600万,以及2004年2800万。
1999年证监会因东方锅炉虚假上市处罚申银万国,给了申银万国的投行业务以致命的打击,“申银万国大投行”自此一蹶不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0年3月31日,因为在对大庆联谊的推荐上市过程中,申银万国为大庆联谊编制的申报材料含有重大虚假信息,申银万国再次被证监会处罚。申银万国的投行业务因此雪上加霜。
2002年申银万国的主承销业务最终为零。
2003年年初,申银万国的投行部门一分为三,除投行业务部之外,新设置了收购兼并部和固定收益部。
当年申银万国证券承销业务看起来有了明显进展。主承销了星马汽车A股、铜都铜业可转债、江南高纤A股三个项目,并担任上工B股增发的副主承销商,共实现股票、可转债主承销总额12.23亿元。当年收购兼并部合同收入金额1100万元,固定收益业务部共承销国债92.8亿元,金融债24.6亿元,企业债13.4亿元,总承销量达130.8亿元。
公司内部人士透露,2004年,公司投行部门唯一上报的主承销项目就是和银河证券合作的浦发银行再融资,目前正在证监会待批。因此2004年申银万国的投行部门主承销收入再次为零。
2003年初,申银万国原投行老总何晓勇下课。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接替何晓勇的投行老总在去年年中的时候自动辞职。目前其投行老总职位由公司一位高层兼任。
比起投行部门业绩连年处于地量水平,其人员流走也许是更严重的问题。据记者了解,去年申银万国的投行部门走了十几个人。
投行部门人员的流失在公司里并不是单独的现象,去年还有六七名总部级领导辞职,申银万国研究部一共有40多人离职。
冯国荣的难题
2000年2月27日,光大集团从上海财政局手中受让原为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将近2.464亿股股权,成为申银万国第一大股东。
2001年1月,来自于光大集团的冯国荣担任申银万国的党组书记。当年6月1日,冯国荣在公司股东大会上当选为公司副董事长和总裁。
冯国荣入主申银万国之时,恰是证券市场绵延至今的下跌行情开始的时候,也是申银万国投行业务已经被处罚之后。
但摆在他面前的还有2000年申银万国骄人的业绩。2000年申银万国利润总额、人均创利等指标均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共完成经纪业务总量791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28亿元,各项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入主申银万国之后,冯国荣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改革,其中包括增资扩股、改革经纪业务部门和投行业务部门等等。
当年10月18日,申银万国增资扩股方案获中国证监会批准,资本金拟由原来的13.2亿元增至42.1576亿元,公司在其后三个月内紧锣密鼓地开展增资扩股的各项落实工作。
2002年3月4日,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人民币421576万元。
2002年4月,冯国荣开始对公司进行扁平化改革。将原本由地区总部管理的营业部“收归中央”,由经纪业务总部直接管理。
2003年1月10日,申银万国召开投资银行机构改革动员部署大会,将原来的投行部门一分为三,设立投资银行总部、收购兼并总部、固定收益总部三个总部,并建立公司内核小组,依次构建投行业务体系。
尽管如此,申银万国的各项业务仍然徘徊不前。2001年,申银万国实现营业收入25.51亿元,净资本达15.90亿元;2002年,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净资本18.16亿元;2003年按照原来的会计制度计算,营业收入10.61亿元,净资本达14.96亿元;2004年营业收入10.4亿元,净资本达9.9亿元。
申银万国北京总部总经理宋钰勤认为,冯国荣是在熊市开始的时候来到申银万国的,考察证券市场的这一大背景,不能对冯国荣的业绩有太大批评。自从冯国荣主持申银万国以后,营业费用连年下降,已经从2001年的14亿元降为2004年的8亿元,这是个很值得一提的成绩。另外,2003年初对投行进行改革之后,当年投行业务收入有明显增长。
但也有业内人士评价说,由于承销业务的业绩往往要延迟一年才能体现出来,一般都是当年做的业务,在第二年才能得以年发行,所以2003年申银万国投行业绩的增长功劳,还是要算在2002年头上。而且,2004年,申银万国的投行业绩再遭寒流,这说明申银万国投行仍然没有起色。
更重要的是,申银万国此次爆出巨亏年报,其根结在于委托理财业务的巨大窟窿。虽然这几乎是每家证券公司的通病,但业内仍然有对待此项业务非常谨慎的公司。而冯国荣恰好在委托理财业务方面没有施以重手,直接导致了申银万国的巨额亏损。
证星点评:
伴随着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各涉足于证券行业的机构和投资者均处在"多灾多难"窘境之中.据同业拆借市场发布的57家证券公司的2004年报(未经审计),申银万国这家老牌券商,2003年经追溯调整后,以28亿的亏损额,高居57家券商榜首。 众多券商共计亏损6.44亿元,平均每家券商亏损1150万元。总体而言,券商去年的经营状况不甚理想。
近几年来券商的坏消息可谓一个接一个。继南方证券因为亏损过百亿元被行政接管后,华夏证券也因巨亏数十亿元被拯救性重组,几日又爆出大鹏证券被清盘的消息等等,可以说,过去曾经在证券市场呼风唤雨的老牌券商早已风光不再,有的巨额亏损日子难过,有的甚至沦为破落户.
造成目前券商普遍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没有新的业务创新,没有新的利润增长点,没有新的融资渠道等等。当然,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01年至今,沪深两市股指下跌约40%,市值损失以万亿计,存放在证券公司的各类保证金流失近七成,这些均对证券公司构成了致命的打击.才导致了券商全行业的亏损.
如果仅个别券商亏损属个案的话,还情有可原,但若是券商全行业整体亏损,就有必要细究是否为证券市场大环境出了一点什么问题?毕竟券商是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它与资本市场是“毛”与“皮”的关系,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券商的整体亏损在一定程度上或大或小反映的是资本市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