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需有配套措施跟进
针对择校热,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需标本兼治。
“首先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行市域均衡,同时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划分大学区等方式,迅速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这是根本之策。”
同时,将通过多校划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并加大查处力度,及时曝光择校现象,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王定华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实行多校划片,被寄予了缓解择校热的厚望。
他介绍,多校划片就近入学,可大幅提高就近入学率,也可让学区房降温。但从试点城市看,随着多校划片的实施,“择校”变为了“择学区”,“学位房热”演变为“学区房热”,反而导致学区房价格飙升。
另外,同一学区内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在同一学区内也存在择校现象。
“原因在于,如果学区与学区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不缩小,纵使实行多校划片入学,还是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择校热。”熊丙奇说。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也认为,择校的根本原因还是供需矛盾,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路径同样是供给侧改革。”他说。
熊丙奇指出,实行多校划片入学,必须有配套措施。
首先,必须在学区内公开、透明配置学位,在学区内成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委员由政府部门官员、学校校领导、教师代表、学区居民代表、社会人士担任,其中教师代表、居民代表、社会人士代表由选举产生。
其次,必须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切实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和学区内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差距。
此外,教师待遇的差异问题一再被熊丙奇提起。
“前不久国家提出要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并提出经费随学籍走,但这主要指的是公用经费、学生的学杂费、教材费等费用,还未涉及教师的待遇。”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教师的待遇占义务教育经费的最大部分,而教师待遇的差异,是学校办学最大的差异。要全面做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统一标准,推进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统筹,并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陶西平认为,就近入学是控制需求方面的措施,下一步教育系统应该适应需求,提供更多学校、开辟更多资源。比如上海推行的公办学校负责保基本,民办学校提供选择,北京的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都是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