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共享汽车再传倒闭消息 盈利模式模糊依然掣肘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张国锋 2018-09-07 09:11:1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相比曾经大火的“兄弟”们,同属于共享经济领域的共享汽车却始终不温不火。通过这种模式,企业可以将共享汽车变重为轻,走一条“轻资本”道路,并通过技术、运营、资源整合与资金实力的整合来突破现有困局。

(原标题:共享汽车再传倒闭消息 盈利模式模糊依然掣肘)

相比曾经大火的“兄弟”们,同属于共享经济领域的共享汽车却始终不温不火。尽管也有数百家企业进入市场,但无论是资本端还是企业方,都始终没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玩家提前感受到了行业“难以爆发”,提前退出了战局。近期,再有共享汽车平台疑似倒闭的消息传出,让行业的前景更是蒙上一层阴影。

资本观望共享汽车

近期,有消息传出,共享汽车平台“巴歌出行疑似倒闭,客服电话难以接通,用户押金未按约定时间退回”。随后,记者尝试联系巴歌出行方面进行求证,但截至目前仍未有官方回复。

据内部人士透露,巴歌出行已经欠了员工几个月工资未发,运营方面也出现了问题。上线于2016年10月的巴歌出行,在运营模式上主打二三线城市,目前已经在北京、唐山、广州、天津、山东等省市进行布局,投入车辆共计1000台。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两轮融资,最近一次是在去年7月完成了2500万元的A轮融资,由知行创新领投、联想之星跟投。

除了巴歌出行外,近期还有消息传出“共享汽车品牌途歌悄然撤退南京市场”,有报道称,目前在南京、上海、深圳等地,平台上基本找不到车使用。对此,途歌方面的解释是“正在对原有车辆进行升级维护,用车难的情况只是短期过程”,并表示近期会推出新的服务。

负面消息频频传出,似乎正在准备书写“寒冬”的篇章。事实上,今年5月,共享汽车企业麻瓜出行就宣布,由于公司业务战略调整,麻瓜出行共享汽车在5月20日停止服务。稍后的6月,“中冠共享汽车”退出济南市场,至今押金还没有退回。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全国共出现过500家共享汽车企业,总共投入超过10万辆汽车。当中不仅有众多创业玩家,也有许多巨头入场。深圳某创投机构投资人表示,此前随着共享经济的热潮,加上政策利好,资本市场对共享汽车行业进行了“催发”。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并没有准确找到自身定位,而且投资后至今收益也难以见到。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共享汽车行业予以支持,但从实践来看,支持力度有限,“尤其体现在资源方面,包括停车、充电等方面,另外国家也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引导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企业尝试

“变重为轻”

事实上,早在共享汽车较受资本关注的2017年,倒闭潮也在同时进行着。早在去年3月,友友用车就宣布停止运营,当时其CEO李宇表示“分时租赁业务发展不成熟,公司在发展方向和运营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

相比共享单车等而言,共享汽车行业可谓更加复杂。在业内人士看来,重资产模式、高运维成本、基础设施不完善、牌照限制等因素始终限制着共享汽车的规模化发展。

有创业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汽车本身是一个重资金投入的产业,在车辆投放、停车、运营、充电/加油、维修保养等方面的费用都十分巨大。除此之外,目前国内的充电资源和停车位资源都十分稀缺,如果要自建充电站或者充电桩,势必会增加成本负担,也不是一个优先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有企业选择转战三四线城市,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和运维成本,并且在搭建基础设施上也会相对容易。但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这些城市是否真的存在需求,则需要打一个问号。

近期,有企业选择使用“T2B2C”的模式,试图打破此前行业难以找到盈利模式的困局。此前,普华永道在《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中提出“T2B2C”概念,并将其视为未来的主流商业模式。“T端”指的是科技企业,也就是T端赋能B端、服务C端。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汽新能源轻享科技已经在尝试这个新模式。以技术共享为例,合作伙伴直接使用轻享科技充电、车联网、SAAS技术、人车场桩技术与场景定制化技术等,能够节省大量的技术研发费用、缩短应用开发的周期,使项目尽快落地。在资源整合上,北汽新能源拥有数十万存量和增量客户,在众多城市拥有维修保障网络,这也将大大减轻共享汽车运营商的成本。

通过这种模式,企业可以将共享汽车变重为轻,走一条“轻资本”道路,并通过技术、运营、资源整合与资金实力的整合来突破现有困局。北汽新能源轻享科技总经理王春风曾表示,共享汽车的生态体系,远比其他共享经济的生态体系要复杂。保障众多运营商,特别是单城市中小运营商能够快速发展,促成市场的成长,是行业健康发展的路径。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汽车共享是一个社会趋势,未来还会结合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并且还有巨大的增值服务和价值的想象空间。未来一到两年,运营效率特别高的互联网企业会突围,并且跟造车企业可能会强强联合,形成更强的实力。

“至于创业公司的出路,还是得去找产业资源合作,没有汽车厂商合作方,很难在这个细分领域中生存。在同样条件下,资本肯定优先选择有产业资源或巨头参与的项目。没有与巨头抱团,融资会变得很困难。”业内人士解释说,“无论从投资还是创业角度,首先这个领域受政策方面影响会比较大,现在政策方面还没有特别多声音,但以后会逐渐有各种管理办法和规定来规范行业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