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还有明天,那我们现在做的一定是没问题的;假如系统性风险爆发了,那我们仍然可以比一般人好那么一点点。”基石资本合伙人之一陈延立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颇具自信地说道。
从发家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到现如今大手笔布局于TMT、医药等新兴行业,基石在投资路径上也完成了自身的转型。在陈延立看来,根据形势的变化预先调整投资方向和策略,是随经济发展和转型共振的最好方式。
《21世纪》:从基石资本最近两三年的整体投资情况来看,先进制造的企业占比明显偏少,TMT、医疗健康、大消费三个方向较为突出,这种调整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延立:我们投资企业的变化规律与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是相对应的,结构转型在我们所投资企业的方向变化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我把我们旗下主要的几个基金这几年的投资情况进行了梳理,可以看出投资偏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2000年代,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制造和中国需求,相应的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等行业火爆。那时候,我们在与此相关的高端制造领域的一系列投资非常成功。2009年时我们成立的一个规模大约在4个亿左右的基金,投的12个项目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
这一期基金投完以后,我们的投资风格进行了明显的转变。比如2011年成立的14亿多规模的珠峰基石基金,投了19个项目,涉及到医药、影视、通信等多个行业,其中5个是生物医药项目,5个是TMT项目,其他主要分布在消费品/环保/新材料领域。
从我们自身多年的投资路径来看,能明显地发现投资重点从传统行业向TMT、生物医药等这些新兴行业转移的轨迹。
《21世纪》:对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差的情况,您是怎么看的?
陈延立:我们不太关注宏观经济。一是术业有专攻,我们是做微观的投资决策,看不懂;二是不管GDP增速如何变化,立足国内市场做做人民币的投资,这个环境是别无选择的;三是我们是做成长性投资的,主要看产业、企业的未来成长前景,必须选择成长性行业里的优秀企业。
因此我们不关注宏观经济,是因为已经选好了投资策略的定位,选择正确的河流里,我们只要关注它最终的流向是否是大海,看它大的方向。而且,即使是新兴行业,优秀的企业也是有限的,找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对我们更重要。
《21世纪》:这是否会影响你们的投资策略?
当然,我们不看宏观经济,不是盲目投资,而是指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关注团队和企业家精神,这不代表别人看宏观经济进行投资的策略就是错的。趋势投资者就要更关注宏观经济,因为他们要赶每一个波峰,躲避每一个波谷,就必须在意这个过程。所以,是否关注宏观经济跟投资选择的策略有关。
《21世纪》:在确定看好的几大行业中,你们如何遴选优质标的?
陈延立:我们不做撒胡椒面似的投资,而是精选行业的隐形巨头,如 柔宇科技、爱卡汽车、达康医疗等,都是我们在相关细分行业内遴选出的龙头标的。
其实能进入投资阶段的标的并不多,每一个大的行业内值得关注的都不超过10家。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注定都是打酱油的,按照数一数二原则,可选的第一梯队也就几家。
《21世纪》:对于部分人士认为TMT行业、医药行业整体估值偏高的观点,您怎么看待?
陈延立:关于估值这个问题,我们有过一番纠结,以往我们对估值特别在意,但后来越来越有所松动。这种松动一方面是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必须得算好自己的账还是要从成长性里面找回来。所以要去看动态的成长空间,这对投资眼光的要求很高,因为没人能笃定它明天会长大,如果它能长大,那你来投资就不贵。
所以说,包括有些互联网项目在内,你算市盈率没法算的,它很可能是亏钱的。有的时候亏得多比亏得少还要好,它亏得多可能是因为它的市场份额在提升,这个估值的关键指标就不是市盈率来估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