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融资
收购之前,吉利或许并没有预想到沃尔沃的业绩会如此看好,因为在收购之时,沃尔沃已是亏损在身,这就意味着吉利汽车必须用相当多的资金,来填补前期的各种财务与经营黑洞。
这些资金来源不仅依靠吉利汽车自己,更多的是依赖于外部的资源。
据媒体报道称,瑞典、比利时政府、福特汽车以及境外投资银行提供了约一半的资金支持;而吉利香港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所属投资公司、内地银行和吉利集团自有资金则完全弥补了收购沃尔沃所需的资金缺口。
不过,也有人士预估沃尔沃将需要更多的资金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这不仅仅包括未来固定投资的需要,更需要有大量流动资金来维持累计亏损不堪重负的正常运营的需要。
当然,更多的人是担心吉利汽车能否完成蛇吞象的任务?即使在收购完成之后,又有人质疑吉利汽车如何去整合沃尔沃汽车?
足够的资金当然是整合所必须的。恰恰是,吉利汽车当时的经营状况并没有那么阔绰。按照吉利汽车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09年的吉利汽车,当年经营盈利只有176万元人民币。
但是,这些人无疑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收购历来不是以自有资金的多寡作为收购的主要资金来源,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沃尔沃持续发展的资金,才是王道。
其实,李书福为收购沃尔沃早就未雨绸缪。2009年9月23日,吉利汽车与高盛资本合伙人签署协议,高盛资本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投资吉利汽车。吉利汽车在可转债发行及认股权证获全面行使后,将获取25.86亿港元的资金。
中资银行的贷款是吉利汽车必须争取的重要融资渠道。最终,吉利获得了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计15亿美元的贷款额度,从而保证了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中的资金支撑。
善于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得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则是吉利控股打开另外一条融资渠道的投资策略。之所以是投资策略,最主要的就是吉利承诺将融资与投资进行捆绑,以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比如,在收购沃尔沃过程中,有媒体披露,成都市政府已经给成都银行和国开行成都分行下文,要求配合吉利的融资收购。根据融资计划,由国家开发银行和成都银行各为吉利控股提供20亿元和10亿元低息贷款,3年内吉利仅需付约三分之一的利息,三年后酌情偿还。融资计划由成都工业投资集团完成并提供保证担保,作为交换条件,吉利必须加大对成都基地的投资力度。
同样,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资金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另外的地方政府所属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其中,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30亿元和10亿元,这些地方政府的交换条件,均是沃尔沃国产化后要在当地建立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