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利率之谜

来源:英大金融 2015-01-23 19:31: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用流通领域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分配领域的问题,往往效果不好。如果采取像“财政贴息”等结构性政策工具,既能保证金融机构利益,又能实现结构调控目标。

按照2014年前11个月的通胀数据,预计当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约2.1%,为五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如果观察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的数据,更是连续33个月负增长,这已经打破亚洲金融危机时连续31个月负增长的纪录。

伴随通胀数据的不断走低,中国的实际融资成本却在不断走高,例如,即便是2014年11月份央行降息之后,12月份10年国债的名义收益率均值为3.71%,还高于历史均值,而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减通胀)已高出历史均值100多个基点,近3年来呈现不断走高的态势。

由此带来一个话题——中国的利率之谜。按照经济学理论逻辑,一般在经济上行期,由于经济预期向好,总需求基本会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相应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均会上升,虽然这两类投资需求对于市场利率的影响路径不同,但结果均是推高利率水平:投资需求的上升直接带来融资需求规模的快速扩张,相应推高市场利率;而消费需求的扩张如果触发通胀的不断走高,那么可能带来央行加息政策实施,进而才带动市场利率提升。反之,一般在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由于总需求的疲弱,利率水平一般也会随之下降。

实际上,如果观察2012年之前的中国经济数据,上述经济规律得到了验证。但是2012年之后,这一经济规律并没有在中国的经济数据中得到体现,反而在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的同时,市场利率一直处于高位,而且在央行不断释放流动性的背景下,市场利率上行压力始终没有消除。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