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利率之谜

来源:英大金融 2015-01-23 19:31: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两个为什么

通过对于资金供求的分析,利率走高似乎找到了答案:资金需求旺盛导致了利率高位。但是为什么在经济下行期,资金的需求还会保持旺盛,或者反过来,资金需求的旺盛为什么没有带来经济增速的上行?为什么这一变化会在2012年之后发生?

如果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利率之谜才算真正解开。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债务。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反危机应对的一个结果就是,中国非金融部门(包括政府、实体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快速累积,2007年末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余额约为43万亿元左右,而到2012年就升至110万亿元,目前已超过了130万亿元,债务如此快速的增长在全球也是罕见的。与此同时,债务结构也由贷款为主转为了信贷和非信贷并重,尤其是债券类的债务比重不断升高。

在这两个变化的背后,是债务期限的缩短和偿债高峰出现频率的提升,而债务人要想维系其自身信用,无非就是两条路径:一是依靠经营获取更多的现金流,二是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维系债务关系的正常。但在经济下行期间,显然第一条路走起来更难。

据笔者估算,目前非金融部门一年仅利息的支出规模已经超出GDP的十分之一。资金需求的旺盛因此就不难理解,但与危机前不同的是,用于维系信用链条不断裂的资金需求因素更加突出,也就出现了资金需求和经济增速的背离,因为真正投入经济增长中的新增资金并不多,大量资金已经被存量的债务所挤占。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结束。2009~2010年,中国启动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两年间累计信贷投放了近20万亿元,非信贷融资也增加了9万亿元,这意味着两年间非金融部门新增了近30万亿元的债务。

伴随2010年经济刺激计划的结束以及货币政策逐渐从宽松取向中退出,如何续接前两年的新增债务,就成为一个摆在资金供求双方面前的现实问题,由此出现了以“影子银行”为主的各类金融脱媒。但到了2012年,伴随内外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此前以外汇占款为主的货币内生性的供给机制开始逆转,中国连续多年的“双顺差”局面结束,加之监管层展开了以加强规范约束为主的金融监管,这些变化的集中叠加,直接导致了无论是非金融部门的融资途径还是融资环境,均发生了逆转,最终以2013年出现的几次钱荒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